星期二, 八月 28, 2007

狮城教育见闻录

作者:刘公平(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71 更新时间:2007-3-22



前言:2006年3月,受湖北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委派,我们一行六人到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支教活动。我们既在教育部从事过教材编写工作,也在学校进行了日常教学工作。通过九个月的时间沟通与交流,我们对新加坡教育的整体情况和任教的立才中学的运作情况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从五个大的方面介绍我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所感。限于笔拙,不到之处,敬请见谅。



一、狮城教育概况简介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约40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用新加坡人的口头禅来说,新加坡除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外一无所有,而高素质的人才正来源于科学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人才立国战略,充分开发本国人才资源,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在原英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体制相通,另一方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大多数的国家,(华人约占了75%),所以它的教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教育色彩。新加坡的教育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因此它的教育非常成功,自成一体。最大的特色确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分流”教育制度。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即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多次分流,不断选拔,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以便为新加坡这个小国选拔国家急需、数量有限的栋梁之才。

(一)、新加坡的教育体系

对新加坡学生来说,他们一共要经历小学4年级结束、小学6年级毕业和初中毕业时的3次分流,而这3次分流基本上决定了一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这种制度规定,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考核,将接受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分流到技能教育的序列中去,形成普通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双轨制。

新加坡的小学为6年制,前4年为基础学习阶段。除双语学习外,着重让学生接受数学和其他科目的学习。在小学4年级会考后的首次分流中,按照成绩(主要是英语成绩),约20%的学生进入EM1班(英语母语1班),70%进入2班,10%进入3班。但是,3个班的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考试后可根据成绩再次进行调整。小学6年级毕业时的第二次分流根据英语、科学与数学等科目会考的总成绩,使学生按排名进入不同的中学。大约10%的优等生接受特别课程教育,50%接受快捷课程教育,其余40%则学习普通课程。

新加坡的初中学制4年,其中学分为名校和邻里中学。名校主要接收成绩优异的学生,邻里中学则接收没有考入名校的学生。各个中学的每个年级也按学生成绩的不同分为几个层次,名校中有特别班、快捷班,邻里中学则有快捷班、普通班及工艺班。初中4年结业时,名校及快捷班的学生可以参加英语母语“O”(ORDINARY)水准考试;普通班和工艺班的学生需修满5年,然后参加“N”(NORMAL)水准考试。

初中毕业以后,新加坡学生有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3类学校可供选择。其中,约25%的初中生能够进入初级学院,为升入大学做准备;39%的学生进入3年制的理工学院,重点学习理工课程,为升学就业做两手准备;约21%的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当然,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也可在学习期间经考试转入理工学院学习。另外有约15%的学生出国或作出其他选择。当学院学习结束时,经过英语母语“A”(ADVANCED)水准考试,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成绩报考英美等国家及新加坡本地大学。去年,新加坡还开始尝试“直通车计划”,即从初中开始加大综合课程范围与分量,增加选修课,废除英语“O”水准考试,让学生直接参加学院毕业时的英语“A”水准考试。

新加坡的这种教育体制是一种较为可取的教育制度,注重因人、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及能力、兴趣等多种因素,有利于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际上,“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确立,先人孔子为我们作了榜样。朱熹曾经说过:“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但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是只顾及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不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这就必然导致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直接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二)、新加坡的学校管理

1、教育部宏观调控

从新加坡教育部各个司的设置来看,大多数部门都是干实事的,其职能主要有两项:一是决策,二是服务。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新加坡教育部不断推出教育改革的计划、方案。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育部所属各部门不是在上面指手画脚,也不是制定几十条实施细则发给学校了事,而是站在学校的角度,与校长、教师一起,全力以赴地为推进教育改革而努力,从资金、设备到进度,全方位周到安排、尽心服务。如近期推行的少教多学教学改革活动。

2、校群大校长中观指导

与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管理体制不同,新加坡教育部下面没有类似我国厅、局级的教育管理部门,按照地理位置把学校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每个区域有若干个校群,每个校群设一个校群校长(也称为大校长),是接政府与学校的桥梁。

在新加坡,大校长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①大校长代表教育部对学校施行管理,使教育部和学校“形散而神不散”;②校群的分割是以地域为基本标准的,每个校群都包含各种类型(政府学校、辅助学校、自治学校、自主学校的中小学,校长们每月聚会一次,这种聚会兼具交流未沟通、切磋、互学等多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校群校长不在教育部办公、而是把办公室设在某一所学校里,平时通过E-mail与各校校长保持联系、有时传达政令、有时指导工作,有时交办任务。隔一段时间,大校长就要到学校进行实地督察。每个月,大校长都要召集一次校长例会、各位校长分别介绍学校的工作情况,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校长们对每一次例会都很重视,不仅准时出席,而且还会特意穿上一套十分端庄的服装,以体现自己学校的风貌。

一般情况下,大校长只与校长接触,但有时,他们也会找教师直接谈话,时间往往是在年终、得到这种“待遇”的是表现不佳的教师(或体罚学生、或教学效果不好)。教师被警告后,如果第二年年终情况依旧,那么,大校长还会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但事不过三、被警告者如果依然我行我素、那么、到第三年年终、他们就会被除名。

新加坡教育部没有制定统一的、适用于学校的评估细则,所以,校群校长主要是从国家的教育制度、培养方向等宏观的方面出发、来看校长如何化粗为细,将学校办出风格、办出特色的。在全面督导的基础上,校群校长要按照才能高低、业 绩大小给校长“排队”,并将“排队”的结果报告给教育部,作为校长升职的依据。

3、校长微观自治

教育部将权力下放了、校长就有了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他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适时调整办学定位,按照学校发展的需要建设教师队伍、每到年终、校长都要完成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对教师予以评鉴。 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首先,要把级部主任依次“排队”然后,再和部主任一起给全体教师“排队”。名列前茅的主任和教师将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由于这种“排队”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要求校长以高度负责未公正无私的态度,举贤荐能、这对校长的人格和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校的评鉴结果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让人才脱颖而出时,校长们都会为自己卓越的表现而深感自豪,在我们所接触的新加坡中小学校长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神态”。校长们开口闭口大都以“我”为主语,谈到学校工作时,没有无奈、只有自信。

校长自主管理学校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校长可以“一言堂”,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在新加坡,每个学校都有董事会或顾问委员会,集体管理学校资源,对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校长在其中扮演“主角”,具有其他成员所没有的权利与义务。

(三)、新加坡的教师

1、辛苦与敬业

首先从一个普通教师的工作量来看:通常新加坡教师的周工作量是17-18时,30分钟一节课,一个星期他们要上满35节课! 为了更多人次参与备课讨论,新加坡学校习惯让教师分跨至少两个年级,并担任5个班级的授课,遇到像华文这样被分成高华、快捷、普通学术、普通工艺、华文B五个等级的课程,一个老师除了分跨两个年级,还要同时肩负至少两个不同等级的课程。这样一来,教师的备课量就成倍增长。

这还仅仅只是教师工作中的冰山一角。新加坡实行小班教学,一个班不超过35人,那么势必需要大量的班主任老师,所以,几乎每个科任老师都差不多要当班主任,连体育老师、微机老师都不能例外。班主任工作的琐碎是我们所共知的,试想,每天上四小时课、改5个班的作业,备两个不同课时的课,之外,还要管理30多个学生的晚到早退、思想学习等诸多细节,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至于各科的教研主任或年级组长都是在此之外同时兼任的职务,级别越高,职务越多,工作量也就越大,所以周末双休,教师们到办公室批改作业是很常见的事情。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新加坡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每个教师除了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还要负责一个学生团队的课外活动。这位负责老师除了每个星期三下午陪护学生活动到下午7点左右之外,还要对外联络兄弟学校交流,或表演或展示或举行友谊比赛。通常一项全国规模的校际交流会,只有一到两名负责课外活动的老师单独完成。像今年立才中学的校庆筹款晚会就是由学校的华乐团和戏剧学社共同呈现的,从策划、对外联络、场景布置、发邀请函、做海报到最后晚会现场秩序的维持,全盘由五名教师负责,事情之多、压力之大真是让我难以想象。

新加坡的教师行业,没有加班费一说,也没有补习费一说,学校安排教师作任何事都是份内的工作,学校也不以任何现金或大量的实物分发给教师做福利。但新加坡的教师十分的敬业。在我所在的立才中学,中午2:30就可以下班,但实际上绝大部分老师都会留在办公室,有的改作业,有的备课, 有的给学生补课,当然,这一切都是没有额外报酬的。



2、管理与评价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因而在学校里,教师的设置也遵循了这个规律。按照学科的不同,教师划归不同的部门管理。比如华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都是母语,担任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老师就由母语部主任管,母语部下面再设两个科主任,(另一个科主任由母语部主任兼)科主任下面就是各学科的教师。各部门主任则由校长管理和评价。各部门的主任会对自己的科主任进行评价,科主任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报告的形式,每年呈报两次。报告从两大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一个是能力,第二个是潜能。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二是教师承担的行政任务,三是教师承担的课程辅助活动,每个方面按照评估细则对老师进行评估打分,按照五个等级进行评定,再排序。每年末,学校会根据每个老师的等级排序发给奖励花红。

除了年终花红,在新加坡,教育部为老师设计了几种不同的道路,供老师们选择和发展。新加坡教育部门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和志愿,朝教学、教育专才和管理三个领域发展。在教学上表现出色的教师不一定要被擢升为部门主任、副校长或校长,如果他的爱好和强处是在教学上,将能够在新设定的领域中继续发挥所长,以成为卓越的教师。这样一来,教师的事业前景不再只朝着单一的管理方向发展,在教学或教育专业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也能在教学和教育专才的领域中晋升、发展。相比之下,国内在用人的机制上颇有借鉴的必要。我们在从教师中选拔管理人员时,往往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师本人的意愿,只是本着从优秀的教师中擢升罢了。这样不仅仅是委屈了一批一心想从事教学的老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也阻止了那些有从事行政工作潜能的教师的晋升之路。

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其过程中,包括对学校的评估均能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理念的提出,有制度的保障,有教育的过程,“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口号只能永远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或者宣传牌上,只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二是,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作用更加凸现,因为学校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学校领导人即校长对模式中的价值观及原则的接受,还取决于校长的献身敬业精神。所以,新加坡的校长压力更大,承担着比我们国内校长更为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们不用像我们国内校长一样要化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办学经费的筹集,但他们面临的考试排名、学校管理、社会家长监督等方面的压力也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更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四)、新加坡的学生

对学生的培养,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我们东方教育注重传授知识,以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而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而新加坡的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新加坡的中学也是以分数排定名次来评价优劣,也是以分数排名收生;较多的死记硬背、补课、家教、学生负担过重等现象在新加坡也是一路通行。但同时,上午上课、下午搞社团兴趣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能说会道、会思善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发挥特长等在新加坡也搞得有滋有味。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全方位的,绝非是单一的学科教育。他们重视的是学生除学业以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而学生的素质及发展也是全面的,他们实施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象是素质教育。

特色之一:教学真正体现了我们经常说的“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新加坡的教学方式十分灵活,完全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食堂、操场、动物园等只要学生喜欢,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流行歌曲、电影、热门新闻等,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站着、坐着,甚至趴着,只要学生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方式。总之,新加坡的课堂和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没有过多的约束和限制,给与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人曾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将学生比作煮饭的锅,把知识比作米饭,用“灌”的方法教育学生,就好比在锅里放了满满一锅生米,想要将其煮成熟饭,但煮了半天最终只能得到一锅半生不熟的不能吃的饭。为了让米饭能吃,就只能长时间反复地煮,最后米是能吃了,但锅也损毁了。而在新加坡,虽然煮的饭少,但锅却能煮出质量极好的饭,还可以有很多充裕的时间煮出一些小菜与饭一起吃,味道更加可口。

特色之二:课外活动异彩纷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外活动。在新加坡的一所学校,一共有56种课外活动供学生选择。这样的活动不是像我们那样只讲难题的数学小组、物理小组或其他什么小组,而是真正的兴趣小组,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些兴趣小组有:交响乐团、美术班、舞蹈班等,它们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摇篮。新加坡学校的课外活动团体有着极其严格的评分标准,并作为往后升学的重要考核之一。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至少参加一项课外活动团体,可以是篮球、足球、橄榄球、管乐队、弦乐队等等。每周有固定的训练时间,从校外请来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有全国性的比赛以及表演等。培养一技之长,有时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

特色之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就读的立才中学为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学校也开设培养领导才能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这种训练。而且注重团队精神,很多活动或者是课题的研究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另一点,就是新加坡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就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会理解知识之后,懂得学以致用。

特色之四:新加坡的德育教育十分成功。新加坡政府注意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校长老师带头唱国歌念誓词:“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新加坡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展等。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睦邻周”、“礼貌周”等各种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中国的德育教育又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关键在于形式的东西多于实在的东西,空洞的说教多于于无声处的潜移默化,直接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而新加坡的德育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着这种教育,也无形中实践着这种思想,良好的道德素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新加坡教育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更有着独到的见地,值得我们去学习、考察及探究,而我因观察思考不够,缺乏敏锐的分析比较,因此上述见解实在是挂一漏万,甚至错误百出,敬请批评指正。



二、狮城教育新词解读

作为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典范,新加坡独特的教育制度、先进的教育理念、严格的教育管理、大量的教育投入以及敏锐的改革意识,在聆听报告、实地参观、交流探讨及考察体验过程中,时时给我以启发。新加坡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深思和借鉴的地方,而新加坡教育有许多新的名词吸引了我的眼球,引起了我的兴趣与注意,也激起了我的探究欲望。对这些名词作深入的解读,也许可以窥探到一些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元素,从而可以引发对我们基础教育改革、对学校管理改善的一些思考,并予以学习和借鉴。

深广活动:为了扩大学习范围,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机会,每年假期,立才中学为所有的中三学生安排一系列的深广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与能力,选择她们想要参加的活动。深广活动包括以下项目:海外浸濡学习计划:学生可选择到中国、英国、澳洲和纽西兰的顶尖学府浸濡学习;社区服务计划:学生可选择留在国内做社区报务,也可选择到泰国清迈教导乡下孩子基本卫生常识等等;工作实习计划:这个计划让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工作的滋味,体验和学校不一样的生活;其它活动包括企业课程、高级生命科学课程、环境科学课程等等,体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职业和升学指导。

而在中一、中二,也安排了日常的深广活动课程,包括中、英文口艺训练课程,中、英文戏剧训练课程,中华文化欣赏课程,跨学科专题作业舞蹈课程,青少年哲学,资讯科技课程,马来语和马来文化课程,思维训练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既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对学生而言又是一种选择的导向。

新加坡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实施分流,这样的分流将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说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伴随着不断的分流,在考试及升学方面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与我们国内目前的教育状况情形基本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透过上述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深广活动,我们却惊异地发现:新加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全方位的,绝非是单一的学科教育。他们重视的是学生除学业以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而学生的素质及发展也是全面的,他们实施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象是素质教育。这可以从南洋女中的办学宗旨中得到印证。南洋女中的办学宗旨是:在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品尝兼优、堂堂正正的人。南中学生身心健康,有浓厚的艺术修养,掌握先进的资讯科技,富有创意,勇于创新,有团队精神,是卓越的领袖人才。南中学生好学不倦,志在四方,心系祖国,献身社会。

为何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及升学核压力,新加坡还能如此重视并大力开展这样的深广活动呢?深入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从新加坡的国情看,“以人取胜”意识特别强,只有培养普遍优秀的人才才是国家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关键。虽然新加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但绝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因认清了世界人才培养目标变化革新的趋势。因而他们能够正确妥善处理学业与活动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应该思索和借鉴的。我特别关注的是繁重的学业考试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矛盾,能将两者较好地予以调和,我想是一种理念的作用,更是一种制度的制约。制度保障了辅助课程、深广活动蓬勃开展,使两者能够艰难地予以融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素质会更全面、公民意识会更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强,将来能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成为优秀的国民。

深入、广泛的深广活动,令我们耳目一新,感触良多。看看目前我们的教育状况又是如何?与新加坡相同的是,我们一样十分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业,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我们空有口号,缺少的是一种强烈的意识,更缺少一种制度的保障,教育的真正转轨还有待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加倍努力。新加坡的教育选择既是一种民族化的选择,又是一种世界性的选择,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普遍性选择,这种选择无疑能激起我们教育工作管理者的思考和创新。

专题作业:专题作业在中学及小学中均有,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的有关单位,学生搜集材料、制作海报、集中展出,专人讲解,老师点评。学生学习主要用电脑,兼以用纸。它已经成为新加坡中小学教学的主题,新加坡还经常举办全国性的学生“专题作业”的评比活动。

“专题作业”与国内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推崇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作业”有相似之外。所不同的是,在新加坡每个学科都有专题作业,涉及的面很广泛,而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题。

联想到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有《试论二次大战》这样鸿篇巨作般的论文作业。新加坡十分注意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上世界教育的崭新潮流,以此来推进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新加坡学校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

新加坡学校的考试试题知识面广,涉及范围大,有时几乎不考教材内容,需要学生有较为宽广的阅读面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专题作业”这一形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而目前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因为缺乏必要的纲要、教材、模式及评价等凭借和依据,只凭着一种全新的理念以及课程表上的课时安排,在包括师资、指导等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阵,致使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流于形式,有时甚至有名无实,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实在令人担忧。而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作业,也仅仅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更无从形成教学的主流。因此,新加坡学校“专题作业”的做法,应该值得我们深究及学习,否则,课程改革到头来只能走入理念与实践脱节的死胡同。

学校优秀模式:“学校优秀模式”是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及新加坡的评估经验而整合出来的,可评估学校的全面工作,学校亦可根据此对自己做内部的评估。SEM是建立在七项基本的价值观及原则上的,这些价值观与原则考虑到学校成功的各种因素,把SEM定义为“使学校获得持续进步并创新的工具”。

学校优秀模式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评估领导者,着重评估三个方面,即人事管理,策略性计划,以及资源的管理;第二部分,评估学校改进过程,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着重听取学校的意见,员工的意见,社区的意见;第三部分评估学校主要成绩表现,表现在学校的德智体美群等几个方面。

新加坡一向以严格的管理而著称,其学校的管理当然也有独特的一面,而现行的“学校优秀模式”则是评估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此模式有着其独到的价值观,它把整个学校管理可看成是“人+系统=组织优秀”,“人的”含义丰富,即以学生为第一,教师为钥匙,还包括有目标的领导;“系统”即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包括学校系统的支持,与伙伴的合作,理性的管理;“组织优秀”即是学校及其部门组织持续的改进与创新。以上七个中心价值观突出了至上的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教育过程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学校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领导人的献身及对这七项价值观及原则的接受。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人”是新概念、进步及创新的来源,要达到持恒的好成绩就有赖于学校中的所有“人”。资源与动力系统使教育得到成果。学校的领导层如何管理这些资源,将决定学校取得教育成果的程度。

从这个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中,可以给我们以下几个印象深刻的启示:一是,新加坡学校的教育理念真正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决非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从新加坡教育部的四个核心办学理念(双语政策与多元社会,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因材施教与分流,教育政策因时制宜)可以看出,教育的全部理念均归于“以人为本”。因而,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其过程中,包括对学校的评估均能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理念的提出,有制度的保障,有教育的过程,“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口号只能永远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或者宣传牌上,只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二是,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作用更加凸现,因为学校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学校领导人即校长对模式中的价值观及原则的接受,还取决于校长的献身敬业精神。所以,新加坡的校长压力更大,承担着比我们国内校长更为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们不用像我们国内校长一样要化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办学经费的筹集,但他们面临的考试排名、学校管理、社会家长监督等方面的压力也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更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三是,此模式既是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上级对学校评估的依据,所以学校的管理更加全面,更加规范,更加有效。这样的标准与我们国内现行的常规管理学校、省级实验小学及各类先进的评估标准有类似之处。但我们国内的各项评比类别太多,区别太大,每一类评估都要按照其标准和要求做一套资料,做一次准备,学校常常疲于应付。如果有一套比较统一与集中的评估标准,可以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物力与财力,做好学校应该做好的事情,而不是象现在一样,四处出击,到处创建,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与时间,而真正的意义与效果却并不理想。

新加坡教育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更有着独到的见地,值得我们去学习、考察及探究,而本人因学习时间短,观察思考不够,缺乏敏锐的分析比较,因此上述见解实在是挂一漏万,甚至错误百出,敬请批评指正。



三、狮城教育交流感受之最

生活真是奇妙,昨天还在新加坡想念千里之外的亲人,今天却守在儿子身边回忆狮城教育交流的点点滴滴。人也真是奇怪,身处狮城,度日如年,恨不能给时间插上翅膀,一月当一天过;转眼回国,却怪时间过得太快,恨不能时空倒流,哪怕再呆一天也好。其实我也明白,时间一直按它自己的节奏再走,变化的是人的心态。于是有了这14个小故事串成一篇文章,真实的反映了我在新加坡进行教育交流的心路历程,也希望能反映新加坡教育的独特风貌。

最感动:教师节的返校潮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中西合璧,新加坡的学生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课室里是魔鬼,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很让老师头疼;课室外是天使,绅士风度,文明有礼,让人爱恨交加。但新加坡的老师毫无疑问,个个都是天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会进行耐心的帮助。学生生病没来上课,老师一定会把学生留下来给他补上那堂课;学生没有考试,老师一定会令找时间,给学生单独设考场,为他一个人监考;学生遇到问题,办公室外、操场上、食堂旁边,校园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谈心的身影。新加坡的教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一点点地感化学生,一点点地影响学生。更为可贵的是,教师都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所以在新加坡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学生在校时可能时与教师发生冲突,但毕业后就特别的怀念老师,想念老师的好。于是新加坡每年9月1日的教师节,学校都盛况空前,大量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到学校感谢师恩(学生教师节当天下午不上课),和老师聊聊天,谈谈心,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或者自己制作的小礼物,场面特别温馨。

华文部的潘老师是当天最忙的人,日接万生,卡片塞满了抽屉,礼物堆满了桌子,脸上溢满的是自豪与幸福的笑容。教师节过去了,学校又恢复了平静,教师们依然要与那些“顽劣”的学生斗争。到了10日这天,我下课回来,看见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坐在潘老师的位置上,旁边放着行李箱,一脸的疲惫,一脸的风尘。一了解才知道是潘老师以前的学生,刚从英国回来,一下飞机就来学校给老师送上迟到的祝福,并为自己过去的表现向老师道歉。

看到这一幕,我真得很感动,新加坡的教师用自己的表现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脚。

1、最惊讶: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投诉

新加坡的学生尤其是普通工艺班的学生在课堂里无疑是最“活跃”的:随意的走动、随意的说话、睡觉、看杂志、听歌等,但新加坡的老师毫无疑问是最有耐心的。面对种种国内老师不能忍受的课堂违纪情况,老师们一直用最干净的语言进行细心的劝说,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所讲知识的兴趣。没有责骂,没有体罚,更没有乱收费和有偿家教,说这是一块教育的净土毫不为过。

一直以来,我都惊讶于新加坡老师在师德方面的优异表现,且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直到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秦老师是立才中学为数不多的高级教师,深受校长的器重和老师的拥护。有一次,在课堂上实在看不惯一个学生的表现,就用手摸了一下学生的头,学生回去后,把事情告诉了家长,家长一个电话打到学校,结果秦老师做了近半个月的检讨,先后与科主任、部主任、副校长、校长谈话,接受训诫,并向学生和家长道歉,取得他们的谅解后此事才算完结。这样细小的事情如此繁琐的处理,这在我看来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了。但也正是学校如此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才形成立才现在这样优良的校风和师风。

事后我想了解学校关于这一方面得一套完整地制度,部主任告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制度,只有一条简单的原则:只要是家长的投诉,无论是署名的还是匿名的,学校一定会备案查实,并给家长一个交待,让家长满意。新加坡的管理举世闻名,我想不在于制度多么的完善,而在于执行到位。就像立才处理家长投诉,简单的制度,有力的执行。

2、最高兴:成绩提高 发表文章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这句话在新加坡落在了实处,每位教师都多方面的参与学校的工作,除承担教学任务外,教师还要承担相应的课程辅助活动和行政任务。因此新加坡的教师工作量其实是非常的大。我作为交流老师任务相对要轻一些,除了承担一些教育科研的任务外,还要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但不巧的是秦老师的母亲病重,她就请假后,她带得一个毕业班就交给了我,刚来就带毕业班,我无形中有了很大的压力,毕竟关系到学生能否升学的问题,所以丝毫也不敢懈怠,每天下午都把学生留在课室上课,一上就是三个小时,累得我只想回国。

好歹坚持到了学生参加“O”水准考试,7月成绩出来,学生的成绩比平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纷纷向我报喜,主任也在部门会议上对我的工作提出了表扬。自己的辛苦终于得到了回报,一时间感到自己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当老师的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学生的成绩有了提高。当然在狮城的九个月,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不时有文章在报上发表。《联合早报》是海外华文报纸中最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9月我尝试着给《联合早报》写了一篇文章,《华文考试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没想到几天之后就发表了。后来陆续又发表《给阅读加点创意》、《华文阅读应该轻松愉快》、《让经典伴随孩子》等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发表了一些如《不可思议的据签》等时评文章,每每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在供大家赏读,心里就特别高兴。虽然用稿费请客还要自己贴钱,但值得。

3、最敬佩:注重细节,盛大的颁奖典礼

新加坡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用新加坡人的口头禅来说,新加坡除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外一无所有,而高素质的人才正来源于科学的教育制度。来新交流,我就一直想探求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特殊高明之处,但经过了近九个月的时间,我发现新加坡的教育并没有多少惊世骇俗的科学制度,他只不过把我们提出的口号落在实处。如果说特色,我认为注重细节,追求实效就是最大的特色。

新加坡也和中国一样,注重考试的选拔评价作用,考试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排名。但可贵的是新加坡的学校并没有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二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所在的立才中学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为此学校组织了名目繁多的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发挥特长提供了舞台。学校每周都要举行颁奖典礼。学校对颁奖非常重视,首先奖品是一座制作精良的奖杯,其次奖项一般由校长亲自颁发,重要的奖项学校还会请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或者家长理事会的会长或者社会知名人士颁奖,最后十分注重颁奖的过程,学生穿戴庄重整齐自信满满的走上舞台,和颁奖人握手,接受颁奖,握手照相,然后手握奖杯向观众挥手,接受观众的喝彩,最后行礼下台,其郑重程度不亚于社会上那些重大的颁奖。

学生对这样的颁奖非常重视,据了解基本每个学生的家里都做了一个奖品陈列柜,以摆放所得的奖项。学生的自信和荣誉感就这样在一次次的上台领奖中培养起来了。

4、最无奈:迫于制度只好请病假

来新加坡之前,就听说新加坡人情淡薄。来到立才之后,感受大不一样,他们既有西方人的风度文明,又兼具东方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相处很单纯,很开心。随着我在立才的时间越长,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和老师的关系也就越融洽。尤其是和部主任关系相处的很好,因为在我的协助下,立才在高级华文的阅读与作文教学这一块渐渐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并在校群里进行了分享,同时我把他们设计的教案在全国的教学分享会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校长的高度认可,为部门争光。

7月份,北大的孔敬东教授应邀来新加坡讲金庸武侠小说。对于孔教授,我是慕名已久,早在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的时候,我就被他所吸引,他善于抓住一些可以延伸开来的趣闻,一些街头巷尾谈论的噱头,引起共鸣,该抒情时抒情,表现民族大义是慷慨激昂,批驳不合理现象时毫不含糊,敢讲敢说,引人思考。今天能有一见孔教授的机会岂能错过,但这天是星期五,虽然我上午没有课,但按照规定离开学校必须要有事由,必须要请假。

我想凭着我和部主任的交情,请半天的假应该没有问题。于是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知了部主任,请他批准我半天假的时间。谁知部主任很为难的拒绝了,理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违反。最后部主任看我实在想听这场讲座,就向我支招,到诊所去看病,拿个病假,这是制度允许的。迫于无奈,我只好花费了27新币的代价请了一天的假去听这场讲座。

虽然请假被拒绝,但是我心里对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很认可的。制度既然制定了,大家就要全力去遵守,维护制度的权威,否则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束之高阁。公私分明,严守制度这就是新加坡人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

5、最欣慰:工作得到认可

  在教育部培训了两周后,我被分到立才中学,教育部的同事告诉我,立才中学虽是邻里中学,但是邻里中学里的名校,在新加坡200多所中学中,大概出于10-30位之间,尤其在华文教学方面很有特色,是新加坡四所华文中心中的一所。怀着一丝忐忑,带着一丝期待,我来到了立才。

立才中学对我的到来非常重视,当天就在全校集会上向全校师生介绍了我的到来,校长、副校长亲自向我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规章制度,也对我即将开始的工作提出了期望。刚开始的两个星期,部主任安排我听课,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新加坡的课堂教学,以便迅速的融入工作,二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整改意见。在逐渐的接触中,我了解到立才华文部藏龙卧虎,12位华文教师,有四位毕业于中国的名牌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有两位双硕士,一位研究生等。中学教师高学历在新加坡的中学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当然,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找到了自信,那就是教育的理念相对比较系统先进,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在较短的时间里我就很快适应了环境,并发挥所长。九个月来,我为立才高级华文班设计了整套的作文教学大纲,并为之建立了相关的素材库和佳句库;多次参与了部门、校群、全国的教学分享会;教给老师们很多制作课件的小技巧,并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我的工作得到了部门老师和学校领导的肯定,也使他们产生了与黄石十六中进行教育交流的愿望。独处的日子是寂寞的,工作得到认可是令人欣慰的。

6、最震撼:音响出问题,国歌声更加响亮

  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75%是华人,18%是马来人,5%是印度人,2%是其它种族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加坡人,这也让新加坡的统治者时时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为了加强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归属感,新加坡的学校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表现每天的升旗仪式上,风雨无阻。

  立才中学每天7:20升旗,学生穿着校服,打着领带,在操场集中,国歌声响起,学生面向国旗,高声齐唱国歌。国歌过后,全体师生右手放胸前,齐声念誓约,内容大致是效忠新加坡。师生齐唱国歌,齐念誓约的场面蔚为壮观,这常让我感动不已。学校校长最不能忍受的是学生升国旗迟到,每每有这样的事情,校长都要亲自训诫这些学生。

  5月的一天,天下大雨,因此升旗仪式改在学校礼堂,不凑巧的是学校的音响系统出了问题,声音时段时有。我设想的是场面肯定会有一些混乱,但让我震撼的是全场还是那么整齐有序,每个人的面容都是那样的庄严和神圣,唱国歌念誓约的声音也比往常还要响亮,比往常还要整齐,好像音响系统根本没有出问题一样。 

  华文部的一个年轻的老师告诉我,在他读书的那个时候,即使是星期六星期天在家休息,但只要听到国歌声,马上就会从床上跳起来,朝着学校国旗的方向唱国歌。

  新加坡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做任何事都务实求实效,不讲究花哨,不注重花样,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无招胜有招,这样往往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7、最惭愧:火灾演习中出错

新加坡的学校十分重视安全工作,例如每月要定期进行体温测试,每年要定期进行火灾逃生等各项演习,学校的领导和全体的师生对这些工作都非常地支持,并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其中。

我三月到立才,四月立才就举行了火灾演习,我被编入救援寻人队。上午11点之前,学校还在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11点当火警的警报铃声响起后,只见校园几处升起了缕缕黑烟,实验室不时传来爆炸声,为这次演习凭添了几分真实感。各课室的学生就在教师的带领下有序地撤退。学生撤退到操场后,各班清点人数,将没到的学生名单上报到指挥处,指挥处迅速安排救援寻人队和担架队到教学楼进行搜救工作。我和张老师被编到D组,负责两处各两层楼的搜寻工作。

对于这样的工作,我还是第一次参加,有些新鲜又有些紧张,开始的时候我和张老师一起工作,后来我看到不过是把门打开看看里面有没有人,实在轻松和简单,当然组织者也为我们的搜寻设置了一些难题,如窗户紧闭,门窗紧锁,这时你就要采取果断措施。因为时间紧急,张老师看我也明白了工作的要领,我们就分头行动,全部行动下来,我们找到了2个人,找到这些同学的时候,有的故意藏匿,有的惊慌失措,不愿出来,你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当汇合的时候,指挥的老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人没有找到,我们之后又再次返回去重找,最后在我负责的最后一个课室找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藏在讲台的下面,外面还有椅子挡住,我当时心急,往里面看了一眼,没有人就离开了。

当然我并没有把这次失误当一回事,毕竟是一次演习,下次注意就是了。当我笑着向张老师解释原因的时候,张老师安慰了我,但她自己却进行了深深地自责,为什么不和我一起检查课室?如果这是真实的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我看得出来,那种自责是发自内心的。后来张老师还在检讨会上进行了检讨。经历了这件事,我一方面为新加坡老师那种认真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责的精神而感动,一方面又为自己随便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8、最羡慕:政府对教育的绝对重视

我到立才学校报到之际,正值立才师生到南京29种交流访问返回之时。很多老师见面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在中国当老师真幸福。细问原因,才知道他们进了中国的课堂,惊讶于课堂的整齐有序,羡慕于学生的积极踊跃,从中他们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尊严和成就感,这是新家坡的教育暂时不能提供的。但他们之所以肯在学校做教师,原因很简单:政府对教育绝对重视,教师享有相对的高薪和其它行业不能享有的假期。

据了解,教育支出一直处于政府财政预算的前列,仅次于国防支出,比例最高达到19.5%。新加坡的教师就是公务员,而且法律规定教师的工资在公务员里是处于上层,据了解,在中学,年轻的老师月薪是3000新币左右(1新币=5人民币),一般的教师可以拿到4000-5000。工资由教育部直接拨到个人账户,没有克扣,假期也足月发放。更为难得的是新加坡政府提出让人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形势好,年终花红就发放得多,像今年,老师就能拿到2.3个月的年终花红。我所在的立才中学华文部,三位男老师都是一个人工作,可以供小孩读书,买房,买车,甚至还可以请女佣。

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想起前些日子老婆告诉我,我一级的工资加起来了,每个月加了一元钱,16个月加了16元钱。我为了这次评级,耗去的时间和精力不算,光是评审费就交了600多元,也就是说,要加50多年才能把我交的评审费补回来。所以当老师再次告诉我:在中国当老师真幸福的时候,我也只能吞一口苦涩的口水,违心地说:“中国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在中国做教师还真是不错。”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9、最痛苦:中餐摊关闭,午饭没有着落

新加坡是个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人也带来了食物的各种做法,因此狮城又有了美食天堂的美称。但我对此是不以为然,无论是马来的卤面或者咖喱,还是印度的飞饼或拉沙,或者西餐,在我品来都没有中餐的米饭白菜好吃。

按照种族和谐的原则,学校分别开了中餐摊、印度摊、马来摊、西餐摊等共六个摊位。我常去那家中餐摊,虽然摊主做菜的手艺实在不敢恭维,但好歹可以下咽填饱肚子,但好景不长,9月份这家中餐馆就因为食物中毒事件被迫关闭。

事情源于有14个学生吃了那家中餐馆的食物而导致腹泻,事后经相关部门调查,是那家餐馆卖得食物不新鲜,9点钟做好的饭菜,下午3点钟还在继续卖。学校立即关闭了那家中餐摊,并要求每个摊位每周轮流休息一天做清洁卫生,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卫生。改进的措施制定的非常及时到位,但就是苦了我,每天中餐没有着落,只能跑到很远的巴刹去吃中餐了,贵不必说,关键是费时费力。

新加坡号称最卫生的城市,非常注意食品卫生,在每个摊位上都贴有卫生局评定的等级,A级最好,B级次好,C级一般,D级合格,按照卫生局的说法,D级标准的就可以食用了,新加坡各种食物摊以B级居多。但卫生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没有用流动的水洗碗,碗碟上经常粘着饭粒、剩菜,但鲜有部门出来制止这种情况。我想缺乏监督的评定没有任何的意义,评定的结果也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10、最幸福:听名家报告、进图书馆读书

狮城是美丽的,但生活是单调的。新加坡号称世界上刑罚最严厉的国家,因此娱乐业十分萧条,人们的业余生活除了吃饭就是看电视,但我对新加坡的美食的确没有什么兴趣,而房东家的电视没有有线,两个中文频道放的都是让人昏昏入睡的韩剧,10分钟插放5分钟的广告,我也实在提不起兴趣,如何安排周末的生活就成了我每周的大事。

幸好新加坡免费公益活动非常多,在《联合早报》的指引下,我聆听了杨振宁回顾自己的一生的讲座、钱梦龙老师关于语文导读法的介绍、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敬东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诠释、陕西师大韩宝玉教授关于黄河文化的讲演、台湾林美芹老师关于读书会的介绍、潍坊教育局长李希贵《擦亮第三只眼睛》的讲座、香港大学孙爱玲博士关于儿童文学的讲座、北京师范大学芦咏莉博士关于考试评价与校本评估方面的讲座、上海嘉定二中语文教研组长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分享、广东钟德赣等老师关于反刍式教学法的推广演示等等。每每只用花几元的车费就能分享名家的精神大餐时,不由得发出一句感叹:在新加坡真实幸福。

当然这样的讲座也不是每周都有,其余的时间大都进图书馆读书,新加坡地方不大,但全岛遍布20多个图书馆,每个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而且提供免费上网的服务,当然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在那里,我完整地把《傅雷家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书籍完整地看了一遍,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是我暂时忘却了身处异乡的苦闷。图书馆还专门为学生开辟了自习室,三位成群的学生就在图书馆里进行实实在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之旅。

11、最自豪:为教育部政务部长拟对联

  新加坡的学校一年分为四个学段,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一年有四个假期,分别是三月、九月各7天短假,六月、十二月各一个月假期。可我们却无福享受这些假期,新加坡教育部告知我们在假期安排上参照当地公务员的标准(除公共假期外,公务员一年可享受18天的带薪假期),我们时间不足一年,只有10个月左右,所以最后算起来一年只有14天左右的假期。在学校假期,我们就在教育部华文规划与发展司工作,主要是从事校对文稿、编写习题、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工作。当然也会有一些临时性、突发性的工作,如在12月份,山东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孔子学院,邀请教育部政务部长颜金勇先生致词,我为之写了一幅对联:

纳百川之流教育呈新颜,

授至圣之典学院育高才。

为孔子学院写对联,并得到了采用,这让我很自豪了一阵子,也为我的新加坡之行凭添了些许色彩。

12、最遗憾:中国制造意味着价廉物差

新加坡虽是一个华人为主的国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中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中国的来的华人也一直是二等公民,受到不可言喻的歧视。当然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经济的强势发展,在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新加坡人对中国、中国人的印象有着明显的改观。说起中国不再是一脸的鄙视,一脸的不屑。细心捕捉的话,你还能体会她们内心深处的羡慕与向往。

但遗憾的是中国的影响力还只是浮在表面上,新加坡满大街跑得是日本的汽车,商店里卖得大多是日本的电器。中国制造的物品在新加坡人的眼中意味着抵挡,意味着问题。报纸上,新闻里不时报道某某中国品牌的产品被查出什么问题,无形中加重了他们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

曾经有一次,朋友想买相机,我陪他去,看中了一个品牌,但嫌价钱太贵,尝试着与老板讲价,老板生硬的一句话,要便宜买中国货,用几天就坏的那种。听之让人气结。不知什么时候能够理直气壮的向商家说,我要买中国制造的东西。

13、最尴尬:英语交流

来新加坡交流最担心的是语言问题,为此出国前还恶补了一段时间英语。不过还好,新加坡75%的是华人,官方的工作语言是英文,但中文的使用面同样很广,生活工作到没有遇上太大的问题,但尴尬还是时有发生。

今天早晨,在教员休息室看报纸,一位老师很热情的用英语和我交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他连忙改口,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我聊天。说实话,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在发生,在巴刹,在地铁,在购物中心,在图书馆,在电影院……,每次只能简单的应付几句,一深入就只能被动的等待别人改说华语了,要么就只能说一句I am sorry匆忙的结束谈话。为此,我很苦恼,要知道我可是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受过10年的英语教育,结果连新加坡巴刹端盘子的大妈都不如,这不能不说不是个讽刺。

在大学阶段,我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却甚微。听不懂、讲不出,是名副其实的“英语哑巴”和“英语聋子”。

反观新加坡,实行的也是双语教育,华语作为第二语文为华族学生必修的科目,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多数学生到了中学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华语进行交流了,即使是一些英语家庭环境下的学生,也许许多字他不会写,也许许多词他不理解,但他可以听,可以说,与人交流基本没问题。这与我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考场上,我们的学生是考试的高手,可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却有耳听不懂,有嘴开不了。这其中的原因真值得我们去思考。

14、最期盼:在整理自己思绪,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心头涌起了许多的希望:希望中国能继续强大,希望在商家的柜台里能看到更多中国名牌产品,希望中国教师的待遇能得到改善,希望教育的环境能够变好,希望新加坡好的东西都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也知道,这些希望多数不现实,但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强,毕竟希望总能给人遐想!



四、立才印象

三月,我有幸来到立才中学,灿烂的阳光,美丽的校园,精干的校长和主任,热情的同事,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想到即将在这里生活将近一年的时光,我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待。

开放的校园餐厅 沿着漂亮的走道,踏进立才,最热闹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这里,一字儿排开的售卖点,四通八达的通道出口,一排排整齐干净的餐桌凳,因地而设的小小舞台和学生经营的售卖屋,最吸引眼球的是才兴建不久“育人中心”前的一帘瀑布,流动着无限活力和生气。餐厅因为其开放和无拘无束,成为师生的至爱。一大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桌凳,温习功课,完成作业,吃餐喝茶,或坐或躺,或静或动,或大笑或沉思,自得其乐;课间休息,学生和老师自由出入,品尝美味,享受茶点,交流心得,谈天说地;偶然在中午,小小的舞台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超级校园辩论赛、华语演讲比赛、相声表演、英语故事大赛,一一尽情展现,带给大家轻松一刻,也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口才。定时开放的学生售卖屋完全由他们自主经营,实践企业的管理理念,锻炼商家的敏锐意识,培养自负盈亏的责任感。舞台虽小,却能放眼未来。

开阔的运动场地 从餐厅走过去,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到了校园的运动场地,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红白相间的塑胶跑道,碧绿刺眼的足球草坪,灰白的水泥篮球场,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无疑是学生的天堂,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打几场比赛,练几回拳脚,疯狂着活力,呐喊着青春,追逐着梦想。

紧靠运动场的是一间接着一间的活动教室,舞蹈排练厅、壁球训练馆、华乐演奏室、羽毛球室,最尽头是网子罩起来的室外网球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项目任由学生选择。运动场的左上方拾级而上是主席台,每天早上的升旗仪式就在这里举行,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国旗和校旗先后冉冉升起,全校师生恭敬而肃穆,紧随其后的齐诵新加坡公民誓词,在洪亮庄重、整齐雄壮声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爱国洗礼。主席台上站着以身示范的学校领导和学生司仪,每天的重要事件从这里发布,各种奖项在这里颁发,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里训导。

优雅的校园环境 漫步在绿树参天的小道上,置身于青青翠竹之间,徜徉在盘根错节的古木之中,一定会为花园式学校别致的布景而陶醉。一路走来,空气新鲜,时有鸟来啄食,人至不去,美好而和谐;文化墙,斑斓多姿,展示学生的文化活动情况,图文并茂的解说着海外浸濡之行、华文歌曲创作、名人讲座和国际灯谜比赛的点点滴滴;随处可见供学生张贴的宣传广告,每每有大型活动,精彩纷呈的宣传画比比皆是,展现他们无尽的想象力,吸引着每一个过路人的眼球。值得一提的是沿路配备的古朴的木头座椅、饮水机和网线插口,深刻感受到了校园人文的气氛,处处为学生着想的管理理念。

设施先进的课室 学校的主体建筑就是学生教室和讲堂、实验室,如果初来乍到,绕来绕去的板块式构造,感觉像迷宫让你摸不清方向,还好鲜明的标识可以把你带到想去的地方。主体楼层都不高,大部分楼群只有三层,每间课室都不大,设计最大容纳30人,设备齐全先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既有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也有不要讲台的平等对话模式,更有随时可以合并桌子分组讨论模式,最大程度的满足教学需要。老师可以仅用一张嘴滔滔不绝传授知识,可以借助一块白板来板书强调,更可以随心所欲调遣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展现高科技媒体的优势,驾驭课堂“胜似闲庭信步”,乐在其中。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中央空调,让学生们享受着知识熏陶的同时带来感受凉风的惬意。大讲堂也是老师和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大小不同个性独特的讲堂满足不同的需求,配备的先进设施、舒适实用的座椅、搭建的小舞台,都是开展活动和进行分享的理想场所。

气势不凡的办公场地 一百多号人集中在一起办公场面实在壮观罕见,不信请到立才来:被隔成一个个格子式的独立空间,整齐而有序,别以为很小和拥挤,可供利用的空间很多,分隔的空档供你使用,铁柜子是你的忠实助手,空调整天不辞辛劳的制造清凉,上网也是方便快捷。让人感触很深的是早上到校,不管是本部门还是其他部门的,不管是熟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见面必问好,笑脸盈盈,问候声此起彼伏,大家庭的温馨顿然而生。更让人感动不已是老师之间和善亲近,讲座活动必定邀请老师参加,有好的小吃尽可能与大家分享,有新鲜的水果一定带给大家品尝,生活在大环境的办公地,真是有别样的精彩。

活力四射的师生 无疑,生活在立才的老师和学生是青春亮丽的,活力无限的,君不见,一尊尊闪亮而姿态各异的奖杯见证着师生的优秀表现:多年来获得教育部持续成就奖、教育部体能成就金牌奖、体能表现最佳奖;在国际交流大赛中有上佳表现,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在演讲比赛上力克群雄,一路过关斩将;在各种篮球、足球、羽毛球比赛中获得最佳;在创意争霸赛里锋芒毕露,一展无穷的创造才华;特别是学校举办的各种社区活动、义工援助项目开展的有声有色,各界好评如潮……



五、立才中学交流纪实

新加坡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第五批交流计划把我带到了新加坡,经过教育部紧张的短暂适应和培训之后,2006年3月22日,我被荣幸的分派到立才中学进行教学交流活动,为期九个多月的交流时间使我能较为深入的了解新加坡的教育现状,特别是立才中学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特色:务实的育人和品格拓展课程

1.深厚的文化底蕴做背景

李校长坚信,只有从做人出发,塑造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于是巧妙的借鉴儒家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培育学生发展的育人课程。

两大主导价值观:即感恩心和责任心,感恩心发自内心,责任心是感恩心的体现。对家人感恩、对国家感恩,自然会在家人和国家危难之时展现其极强的责任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四种层次培养目标:即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在“修身”层面,学校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培训,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包括自律、自强、个性锤炼、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齐家”层面,学校要对学生中具有规划指导才能的人进行培训,包括关系协调、冲突调解、批判性思维、压力管理等。在“治国”层面,学校对学生中具有更高谋划水平的人进行培训,包括学会领导能力、社会礼节、相关国际事件等。在最高层面“平天下”里,受训者当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对他们的培训是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组织、参与国家、国际间的相关活动。

六种能力要素:情感商数、道德商数、知识商数、社会商数、文化商数及冒险商数。作为能力要素的情感、道德、知识、文化、冒险等商数随着上面四种培训级别的提升而得到不断提高。

八大基本德行:忠、诚、信、爱、礼、仪、廉、耻。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是所有德行的源泉,随着时代发展,许院长赋予这八大德行更丰富的内涵:忠,即忠心、忠诚,对自己、家人、朋友、学校乃至国家的负责任的态度;信,即诚信,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更不欺骗自己;爱,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关爱,既关爱自己,又关爱别人,使大众和谐地生存;礼,关爱与尊重他人,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道德精神内涵的社会行为;义,是社会群体中个人应遵守的公平、公正、正义、正气;廉,对学生来说,就是节俭,不浪费,珍惜物质财富,不贪图小利;耻,就是羞耻之心,知耻而后勇,激发内在潜能。

这是一整套丰富且严谨的育人框架,层次分明而又相互联系,既各有侧重又不可分割,既有现代的气息,更有古代思想的精华,体现着眼未来的远见卓识,对建设校园文化的良苦用心。

这种令人欣喜的校园文化形成后,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将从中受到美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形成自律自强的美好校风。一旦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学生的一生也将受益无穷。

2.丰富有效的活动作支撑

在国内,我们也有一些校训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但缺乏有力的支撑和实施平台,所以更多的情况下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在立才,丰富有效的活动是最好的支撑方式!这些活动包括海外训练营、领袖训练营、国民教育课,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等。仅仅2006年学校就派大批的学生去中国南京、澳大利亚、台湾等地区进行教育交流。学校2006 年的举办的大型活动就有:学校搬迁筹款文艺汇演、筹款嘉年华、国庆节文艺汇演、教师节文艺汇演、世界青年节文艺汇演等,到处都活跃着学生的身影,从大会组织策划安排到具体的服务,学生都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那些常规的小型活动更是不需要老师插手,交给学生去做就好了。放手让学生去做绝不是放松或者放纵,这是培养治国平天下人才的大好机会,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社区服务活动。立才非常重视培训社区服务精神,举办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活动供学生参与,也让学生自行策划各项活动。学生义工深入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交通警察分担一点责任,周六周日走上街头为弱势群体筹款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园迎新活动也颇为引人瞩目。几个负责的老师率领学生会理事开展这项活动,主要是通过这些学生理事借助活动传达校园精神和文化。开学后的第一周,不上文化课而是三天两夜的露营训练活动,几百个学生同吃同住(带睡袋统一睡在学校大厅或者教室里),同欢同乐同舞同歌。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他们开展的顺利且富有成效。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新生分成无数个小组,然后分派一到二个学生领袖组织开展活动,全组成员在学生会的领袖培训后,一起策划商定活动的具体细节,通过游戏和舞蹈等形式加深彼此的了解,共同欢乐的气氛会感染每一个人,学生终身难忘……在艰苦磨练、共同相处中增加了对困难的认识,培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加强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

……

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不足,将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增强意志、强健体魄、增长智慧、求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项训练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达到育人的各项目标。

3、开放的趣向发展课程

所谓趣向发展课程,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可以参加的课程。学院对趣向课程开放程度令人惊奇,套用一个学生的话,“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只需要十名左右的学生提议某项趣向发展,老师们就会协助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与专业指导,并为他们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士,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引进资源,超越局限”。立才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分成“个人兴趣体育”和“个人非体育兴趣培养”两项,前者除了个人兴趣体育项目之外,还要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不满足于一般的玩乐和竞赛;后者也是培养和激发内在的潜力,巩固兴趣,发展特长。涵盖的课程内容非常广泛,大约有四十多项,其中包括:比较热衷的有球类活动和舞蹈类,如篮球、足球、曲棍球、橄榄球、乒乓球、羽球、壁球、网球等,华族舞、印度舞、马来舞、街舞等;比较高雅的有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民乐等,比较专业的生物科学、纳米科技、光电子技术等等;比较现代的有咖啡制作、形象设计、面试技巧等,单是华文部就有中华文化学习营、灯谜学习坊、华文歌词创作、趣向导游文化课程、创作营等等。学生一到活动时间(星期三下午或者自己安排的时间),全面出击,让你眼花缭乱。

“学海无涯乐作舟”,通过各种趣向发展课程,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帮助。为了保证活动的开展和有成效,每个项目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活动计划以及评价标准,如每个趣向课程时间介于4到8周,可以开设初级至高级班。修完课程后,学生将获得相关证书。值得一提是立才的读经颂典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现在成了立才的品牌课程,搞出了特色。

4、“边玩边学”的海外游学活动

新加坡公民出国旅游很方便,也很有必要,毕竟在这样的一个小环境里需要走出去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校当然义不容辞担负起组织这项活动的重任,学生走出国门去玩不再新鲜,但要真正玩有所得,这才是立才的师生追求的目标。所以他们把这些活动称之为“游学”活动,既游玩又学习,既陶冶性情又学习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出游的足迹选择大有讲究,立才自有一套自己的选择标准和考察目标,每一项活动希望达成一种教育目的。不是选择繁华的大都市去游玩,不是仅仅选择烂漫的海边去休假,选的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西安和南京,选择的是原始生物特点的Manado,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游学”的意义。

比较典型的就是中文部的成都西安之行,体现了浸濡活动的精神实质,安排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实地考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其效果绝非一般的课堂所能比拟,生动而形象,既见识了古代人的伟大创造,又看到充满着古文化的都市魅力,相信学生们会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获益匪浅,不虚此行。继2005年开始这项活动到今年,一直深受学生欢迎。

5、灵活的学生评价机制

人人都是赢家,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立才追求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论是数理或人文方面的科目,只有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立才一定设法开启与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随着育人拓展课程的开设,立才在学科上也采用了崭新的测试评价标准。这个评估标准降低了考试的分数比重,提高平时课业表现的分数比重。即除了考试,新的评估标准也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以及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度。学校相信,这样的评估方式不但让学生能全面的发展,更有较大的空间和时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减轻了考试所带来的压力。晋级考试成绩中不理想的学生但平时表现良好者,可以考虑不留级。

为了鼓励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佳绩,一方面设立了奖学金制度,并在年终举行隆重而盛大的颁奖典礼,由校长亲自给这一年来表现突出或各科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另一方面特别允许那些各科优异的学生豁免考年终晋级考试,为他们提高学习新事物的空间和机会,如参加科学研究小组、到商业机构实习、海外学生交流计划、大型的公益活动等。给他们展现课本外的更加精彩的世界,使优秀人才更加突出。



后记:一路感受,一路记载,深刻感受到新加坡立才中学办学的先进育人理念,科学的管理体制,不同凡响的思想独创,同时感觉到自己的笔不能书写全部,仅仅做一个简单的勾勒,当是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更多的思考。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
[日期:2006-07-10] 来源:外国教育研究 作者:李晓明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提要】新加坡1979年完成了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后,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改进,形成了目前精英教育的办学特色。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的不断创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章在介绍新加坡教育改革情况的同时,着力分析新加坡精英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并对中、新两国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新加坡在独立后不到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昂首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研究新加坡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的教育及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uniwant.com
众所周知,新加坡虽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却是一个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它惟一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人。新加坡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新加坡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开发政策——精英教育。1979年,新加坡用了3年的时间逐步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改革,决定从基础教育开始,实施精英教育计划。新的课程改革有两项重大举措。
  一、取消自动升级制度,代之以教育分流政策
1977年以前,新加坡的学校制度提供小学6年、中学4年、大学前2年教育,并参加相应的小学、中学、大学前教育三类学校的毕业考试,不合格者将不允许继续留校或升入上一级学校。也就是说,所有在校中小学生,要用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课程,一旦在毕业考试时出现掉队现象,将被迅速淘汰出局,失去了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新加坡政府从1980年开始,分别在小学和中学实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新加坡基础教育的质量,为国家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改革的表现形式是在因材施教思想指导下的中小学教育分流制度。
  (一)第一次分流
新加坡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期末。具体改革措施是把1977年以前小学的单元制教学变为三元制教学,即由以前的统一编班,统一授课制度变为按学生的程度把他们分别编入三种不同的班级,实行不同的学制,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这种分流工作从小学三年级期末就开始酝酿了。学生学完前三年的课程后,学校要对每一名学生做出评估,并与家长协商,做好分流的准备工作。到小学四年级期末,举行全校统考,综合第一语文(英语)、第二语文(本民族语)、数学和道德教育的考试成绩,通过鉴定,让学生分别升入五年级三个不同的课程班:
1.普通双语班。升入这个班级的学生,用6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小学毕业离校考试(PSLE),合格者升入中学学习。这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左右。
2.延长双语班。小学三、四年级成绩欠佳,但一、二年级成绩较好者,可以升入延长双语班。该班学习内容与普通双语班相同,但进度较慢,他们用8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然后参加PSLE的考试,合格者可升入中学。这类学生占总数的6%左右。
3.单语课程班。入小学以来学习困难,经测试将来也难以通过PSLE考试的学生,允许他们进入单语课程班,只选修一门语文课,用8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后,参加小学水平考试,合格者进入职业训练班,学习职业课程,将来成为技术工人。这部分人占总数的4%左右。
  (二)第二次分流
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毕业升入中学之际。普通双语班和延长双语班的学生分别经过6年和8年的小学教育后,通过了PSLE的考试,根据其小学毕业成绩,被分别编入中学三种不同的课程班:特选课程班、快捷课程班和普通课程班。
1.特选课程班。特选课程是专门为那些“天才”少年开设的。1979年新加坡政府对中小学实行教育改革时,有9所历史悠久的华文学校,成为新加坡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为提高这9所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特许它们开办特别课程班。小学毕业成绩最优异的10%左右的学生可以读这项课程。学生在第4年结束时必须通过剑桥(GCE)的“O”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O"level Examinations),然后进入大学前课程的学习。他们在中学除了学习正常的文、理科课程和英文外,还要学习高级华文、高级马来文、高级泰米尔文中的一种。英语和母语都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同时,还要补充大量的课外学习材料。个别学校还建议他们学习第三种语言,如日语、法语、德语等。因此,这类课程只适用于那些英语和母语成绩特别好的学生。
2.快捷课程班。进入快捷课程班的学生也是用4年的时间学完中学课程,在第四年结束时参加剑桥(GCE)的“O”级水平考试。他们与特选课程的必修课相同,区别在于学习普通的华文、泰米尔文或马来文,没有大量的课外补充学习材料。他们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将母语作为第二语言。
3.普通课程班。普通课程分为学术性普通课程和工艺性普通课程两种。
学术性普通课程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20-25%,学习四年后参加GCE“N”级中等教育证书水平考试(GCE"N"LEVEL),及格者可继续学习一年后参加GCE“O”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少数在GCE“O”级水平考试中成绩优良者进入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学习。其余的大部分人完成学术性普通课程的学业后,可继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就业。
普通工艺性课程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5-20%。这些学生在原来的教育体制下是被淘汰的学生,没有机会接受中学教育。新课程改革后,他们可以进入中学学习,对他们的要求是加强对英语和数学的教育,并同时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在四年级期末通过GCE“N”级水平考试,少数有余力者可进入中学五年级学习,并参加GCE“O”级水平考试。
上述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的班级编在一个学校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换,普通班的学生如果成绩优异,可以调到快捷班,反之,快捷班的学生成绩不及格者,就要调到普通班去。
特选课程和快捷课程的学生在中学学习四年,通过英国GCE“O”级水平考试可进入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对于普通学术课程班的学生,延长一年学习期限后,通过了GCE“O”级水平考试并取得了优良成绩,也允许进入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
通过了GCE“O”级水平考试的中学生必须接受二年的大学前教育,即初级学院教育。二年的大学预科教育结束后,学生必须通过GCE“A”级水平考试,才能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也可以进入国立教育学院,接受师资培训。
  二、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
为不同学力、不同学习态度和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这是新加坡精英教育的又一特色。经过两次分流后,几乎决定了每位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入不同的课程班,所学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充分体现了精英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特点。根据2002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颁布实施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以识字教学为例,可以看出新加坡教育部门对三种层次课程的学习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详见表1)。
  表1 中学各课程各阶段应教学的写用字与认读字的数量年 级     课 程   写用字  认读字  合计
               字数   字数
中一~中二  华文—快捷  2250   250   2500
       华文—普通  2000   250   2250
       (学术)
中一~中二  高级华文   2800   —    2800
中一~中二  基础华文   1300   500   1800
中三~中四  华文—快捷  2700   300   3000
中三~中五  华文—普通  2700   300   3000
       (学术)
中三~中四  华文—普通  2500   200   2700
       (学术)
中三~中四  高级华文   3500   —    500
中三~中四   华文B    2000   500   2500
中三~中四  基础华文   1400   600   2000


说明:
1.“写用字”要求学生会认、会读、会写、会用,教师必须精教;“认读字”只要求全认、会读、略懂字义,不要求会写、会用,略教即可。
2.中学的高级华文、快捷华文、普通华文、华文B、基础华文是这样定位的:”高级华文”是特选课程班的学习内容,高级华文通过者会给他的学习成绩加分。“快捷华文”指快捷课程班的华文。成绩达到85分以上者可进入此班。“普通华文”在学术性普通课程班开设,一般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此课程有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对两种毕业年限学生的华文要求也有不同。“华文B”是非常简单的课程,它是近两年实行的新政策,针对的是那些出身英语家庭,英文非常优秀,但华文无论如何过不了关的学生。他们向教育部申请后,可以学习“华文B”,意在让他们的华文也过关。据说过去很多这样的孩子因为华文完全不行,被大学拒之门外,甚至很多家庭因此而移民英美。“基础华文”指普通工艺班课程,修读者华文不及格,此课程着重于听说读,对写不做要求。考试时只做口试和听力,但程度及证书不同。这些学生通常四年毕业,去工艺学院学最基本的出力多一些的工作。
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级和各种课程班的学生,根据所学层次的不同,掌握汉字的数量也不同。各班级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汉字量为:“高级华文”为3500个,“快捷华文”为3000个,四年制“普通华文”为2700个,五年制“普通华文”为3000个,“华文B”为2000个,“基础华文”为1800个。这就意味着,同是中学毕业生,在汉字的学习中,高级班与低级班的识字量相差1700字,真正体现了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三、对新加坡精英教育的评价
  (一)关于教育分流
新加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分流,在小学和中学,学生各有一次分流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水平进入不同的课程学习,这是受新加坡国情制约的。新加坡资源极度贫乏,虽然目前综合国力在世界处于发达国家行列,但是他们必须不停地努力,才能保持国家的高速发展,因此对人才的培养采用了严格的分流制度,使精英人才尽早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充分开发人才资源,显示精英的优势。
但小学阶段全员化的大规模分流定向也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弊端。他们分流的标准主要依据英语和数学。由于分流过早而且分流的标准比较单一,所以分流的结果可能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早晚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懂事、早熟,学习比较好;而那些比较淘气的晚熟的孩子,可能在小学前三年学习不好,但不等于他们的智力就一定有很大的问题,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佳多半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此外,家庭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学习成绩差一些,他们一旦被分流到单语课程班,将来的出路大体上是到中学学习普通学术课程或普通工艺课程,毕业后做技术工人的可能性非常大。
同时,由于不良家庭环境的孩子过于集中,也会影响班级学习氛围的形成。这些被打入“另册”的学生往往容易失去社会、学校、家长的信任和期望,极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对他们的教育。
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民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同样的教育,表面上看体现了平等的原则,但实际上对那些最好和最差的学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分层次、统一编班的做法,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造成在同一个课堂上,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只能跟着全班齐步走,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浪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尽管一路小跑,仍然跟不上班级的进度,大家都把他们当成班级的累赘,从而导致一部分差等生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分流制度,但不要分流过早,在中学阶段实施为好。这样可以形成竞争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关于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
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这是儒家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新加坡的华人把儒家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学校教育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难度有别的课程,使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程度的班级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内容,有利于精英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那些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速度,减少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避免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跟不上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课程设置的方法也有利于教师的讲授,同一班级学生的水平基本相同,使教师授课时不必为照顾最好的学生和顾及最差的学生而感到为难,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教育的分流制度,全班齐步走的做法,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如何能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笔者认为,在当前分流制度在我国还难以开展的形势下,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分层次教学?不打乱目前的年级和修业年限,只是把每门课程都开成快班、普通班和慢班,针对这三种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置不同的课程,规定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学术标准后,各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增加学习的难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满负荷学习,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适于自己程度的班级,比如,那些语言天赋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文科的快班、理科的普通班或慢班;那些理科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理科的快班、文科的普通班或慢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施教,就不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了。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可以实现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做法。
  (三)关于延长学制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完全从精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它也照顾到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精英们可以用6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用4年的时间学完中学课程;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用8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用5年的时间学完中学课程。只要通过相应的水平考试,一样可以升入上一级学校。对那些智力开发得晚,头脑不甚聪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努力学习,使他们不至于掉队,这实际上是给了弱势群体更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加坡的教育还是机会均等的。
新加坡的延长课程班,用8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用5年的时间学完中学课程,使每一年所学的内容相对减少,学生容易跟上进度。而我国的降级制度是让降级生在同一年级学习两次,总体的难度没有减少,但却给学生以重复学习的感觉,容易厌倦,很不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慢慢撵上学习进度。
新加坡采用延长课程班的办法,没有降级生,学生也不会产生降到下一个年级的羞耻感,不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总之,中、新两国由于国情不同,教育制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我国的经济已走向世界,教育也必须面向世界,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多借鉴一些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大光,刘力南,曹青阳.今日新加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 赵春明.从神话到现实——东亚崛起与现代化模式[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3]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中学华文课程标准[S].2002.
[4] 冯生尧.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星期日, 八月 26, 2007

半工半读,是好是坏? (校园开讲)
《早安您好》
这一期主要围绕在下列话题的讨论:

• 同学有没有打工的经验?
• 工作性质是怎样的?是假期工或临时工?
• 同学当初为什么会想要到外头打工?是不是为了赚零用钱、获取经验、填补家用、买手机而打工?
• 有些同学打工,是要赚钱买名牌,或奢侈品。这样的做法有错吗?
• 打工是否多少有影响到学业?如没时间温习功课、准备考试、工作太多、太类?体力透支?
• 学生成绩不理想,认为干脆就早点到外头打工吸取工作经验反而比较实际,而不是花更多时间学习,同学会同意这样的做法吗?
• 老师读书时代有没有打假期工、或半工半读的经验?
• 老师认为当初打工,对到后来的学习、工作、或是人格发展上是否有帮助
• 老师会鼓励学生半工半读或打假期工吗?
• 老师认为学生比较适合哪一方面的工作呢?
• 年轻的同学出社会打工,是不是也存在一些潜伏的危机?家长、老师有什么顾虑?(不懂权益而被占便宜、廉价劳工、接触到太过复杂的环境和同事、"被拿去卖"。)

此外,父母认为边读书边打工太辛苦,并且会影响学业,因此反对。有些父母则鼓励孩子到外头吸取工作经验,培养独立的性格。

很多校方现在也都鼓励学生到外头当实习生,了解校外公司的运作。所以学校方面也都希望学生能够和外面的社会接轨。他们的看法如何?

想了解学生朋友,还有老师们对半工半读是好是坏的看法,点击视频图标就能欣赏他们精彩的讨论了!

星期四, 八月 23, 2007

看过这样的“黄丝带”么?——这是“黄丝带计划”其中一个筹款活动。



有听过一首英文歌曲: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吗?——它源自于一个感人的故事!

I’m coming home I’ve done my time*(1)
Now I’ve got to know what is and isn’t mine
If you received my letter telling you I’d soon be free
Then you’ll know just what to do if you still want meIf you still want me

Oh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
It’s been three long years
do you still want meIf I don’t see a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
I’ll stay on the bus
forget about us
put the blame on me*(2)If I don’t se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

Bus driver please look for me
Cause I couldn’t bear to see what I might see
I’m really still in prison and my love she holds the key
A simple yellow ribbon’s what I need to set me free
I wrote and tell her please

Oh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
It’s been three long years do you still want me
If I don’t see a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
I’ll stay on the bus forget about us put the blame on me
If I don’t se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

Now the whole damn bus is cheering
And I can’t believe I see
A hundred yellow ribbons round the ole oak tree
I’m coming home



知道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吗?
(以下内容摘自:http://www.cnobel.com/ReadNews.asp?NewsID=2008)

长途车上坐着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在同车的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了口。原来他刚从监狱出来,释放前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他也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愿意他回去,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没有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去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了,车上的人们都坐在靠窗户的位上往外看,只有这位男子不敢张望,他害怕迎面而来的可能是失望……突然间,全车的人都沸腾起来:远远望去,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几十上百条黄丝带,这些黄丝带像欢迎的旗帜迎风飘扬……

其实这首故事刊出不久,这首不朽的音乐作品很快就出现了,而这个动人的故事也编成了歌曲,于是这个感人的故事伴着歌声传遍了全世界。黄丝带也就成了美国“欢迎被囚禁的人重获自由”的标志。

歌中唱道:司机请你替我留心看一下,因为我实在不能承受我可能看到的情景,我实际上仍在承受监牢之苦,而我的爱人持有打开这监牢的钥匙。我需要一条黄丝带令我彻底获释。这时竟然全车的人都欢呼起来,我难以置信我居然看见老橡树上系着上百条黄丝带。这时,黄丝带不仅仅是一个物件,而是代表了爱情,浓缩了千言万语。这样的结局,自是皆大欢喜,爱情的力量也表露无疑。这是爱的胜利,也是爱的升华。


我们的生活素质越来越高,而温馨的社会所需要的则是包容!因此“黄丝带”所带来的意义不只重大,而且任重道远!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问题是:当他们知错要改时,我们可曾给他们机会?因此,敞开胸襟接纳他们,胜造七级浮屠,也唯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爱才能传承下去……

你应该知道:

内政部和六个机构组织联合成立的“关怀网络”(CARE Network)推出“黄丝带计划”(Yellow Ribbon Project),鼓励人们协助前犯人重返社会,而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星期日, 八月 19, 2007

尚达曼:全球化使国民教育变得更重要
14 August 2007 2230hrs


新传媒新闻报道,新加坡国民教育已经在新加坡实行10年。超过850人今天探讨如何通过改良后的国民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上更能了解国民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拍摄社区短片或制作和历史相关的电脑游戏,了解新加坡的过去。这就是通过互动方式,让学生接受国民教育的新方法。

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说,全球化使国民教育变得更重要。

尚达曼说,“国人得以接触更多不同看法,价值观、时尚潮流,我们得更努力才能保持社会认同和凝聚力。”

尚义中学校长许迪秀说,“现在的国民教育不只在课室上,而我们利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有一种感觉,感受和感动。”

新加坡不是唯一推行国民教育的国家,日本、中国、英国和澳洲也在学校教育里注入爱国元素,以鼓励学生更积极
融入社会及贡献社会。
新加坡政府或规定国人购买年金
14 August 2007 2142hrs


新传媒新闻报道,应付新加坡社会人口老化,要做的还很多。负责人口老化课题的主管部长林文兴表示,新加坡政府将考虑规定每个国人都购买年金。

林文兴是在出席由三菱公司海外总部,举办的国庆敬礼仪式上向记者透露,政府目前正考虑将年金这个项目,纳入应对人口老化的计划中。购买年金是使年老生活更有保障的其中一个方法。

总理公署部长林文兴说,“如果你的公积金达到最低存款额,然后你每月提取公积金,公积金每个月给你700多元,但这只持续20年,如果你购买年金,保险公司给你的会少一些,一个月500元,但只要你还健在,保险公司便会持续付钱给你。”

随着新加坡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新加坡人也必须多工作几年。政府也打算实施一项有关、重新雇用年长员工的法令,以确保雇主继续聘请年过62岁的员工。
李显龙:要再建一所或更多所新大学
19 August 2007 2026hrs


新传媒新闻报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新加坡的教育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童都享有高素质的教育,并在8年之内,达到每批同龄学童当中,30%最终进入本地公立大学的目标。

越来越多学生准备进入大学,总理说,新加坡因此必须扩大大学学额,但同时必须确保大学生受良好教育,学到宝贵的技能。

政府的目标是在2015年之前,让每批同龄学生中,30%最终进入包括国大、南大以及新大这样的公立大学。这比目前的23%高出7个百分点,也意味着新加坡每年得再多提供2400个大学学额,新加坡因此需要再建一所或更多所新的大学。

不过总理说,我们也可以考虑其他途径。以教育部政务部长吕德耀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将研究如何扩大新加坡的大学教育机会,并在一年内决定最理想的方向。

李显龙指出,政府重视所有邻里学校的素质,不过个别学校可以发展本身的强项。校长和老师有更多自由去试验,学校有越好的想法,就获得越多资源,少教多学的原则也会继续贯彻,而且在很多学校取得成果。

总理也提到,新加坡很少年轻人通晓马来语,因此有必要鼓励更多非马来人在各自的母语之外,也学习马来语。

他说,“新加坡地处东南亚,我们是东南亚国家,因此我们必须鼓励更多新加坡人掌握马来语或者印尼语,这有利我们同邻国人民交往,做生意,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无论是谈商机,还是谈矛盾,我们都必须了解我们的邻居和他们相处,因此我们将实行一些奖励措施,鼓励非马来族学生学习马来语,不是取代母语,而是作为第三语言。”

李显龙说,教育部将推出奖励措施,包括修读马来语课程在报读初级学院时会有额外分数,非华族学习华语为第三语文,也能享有同等优惠。

教育部还将在几所中学引进东南亚课程,每年提供100份奖学金,让学生修读马来语为第三语文,以及东南亚邻国的相关课程。
[国庆群众大会]李显龙:掌握华语是优势
19 August 2007 1928hrs


新动网消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今晚在国庆群众大会华语演讲中提到掌握多种语文的重要性、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人口老化的趋势和维持家庭观念的重要。

他认为,新加坡有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周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而对华文华语的掌握,更是一大优势,有利于跟中国交往。

新加坡企业和新加坡人在中国各地打拼。水务公司凯发集团(Hyflux),目前在中国有25个大型的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的发展项目,而嘉德置地(CapitaLand)在中国各个城市投资和管理了72个商场。其中三座叫做“来福士广场”,在上海的来福士广场,成了当地最兴旺的商场之一。

李显龙表示,新加坡人到中国寻找机会,许多中国人则到新加坡来。旅客每年多达100万人。中国官员也继续到新加坡考察。一大原因:这里没有语言障碍,感到自在,又有文化的亲切感。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推广华语,维持华文水平。拥有将近30年历史的特选学校,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确立了方向,制定了不少计划。相信它们可以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

道南小学选修双文化课程的学生,共有40%的时间以华语上课;在华侨中学选修双文化课程的学生也将到北京学习、浸濡几个月。



李显龙也提到收入差距、人口老化和家庭观念课题。
李显龙说,教育部将全力支持特选学校,协助加强母语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授,以肩负薪火相传的使命。

李显龙还说,推广华语少不了中华总商会。总商会当仁不让,成立了一个社交组织,名叫“通商中国”,将招募对中国有兴趣的商人、专业人士、年轻人和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交流,建立联系,以及用华语讨论各种重要课题。

他说,“我们也应该鼓励各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使用华语。外交人员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掌握双语的外交官,每个月可得到补贴金。”

除了华语,也需要掌握其他语言的人才。其中,马来语最为重要。

李显龙说,“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因此我们有必要鼓励更多新加坡人掌握马来语或印尼语。这有利我们跟邻国人民交往,做生意,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将实行一些奖励措施,鼓励非马来族学生学习马来语。不是取代母语,而是作为第三语言。稍后将在英语演讲中说明。

李显龙强调,母语政策维持不变。新措施完全不会影响母语政策。要下一代学习母语,是天经地义的事。

最近报章的文章说,鼓励人们学习母语,不应该老是谈到一个“利”字 —— “利益”的“利”。

“我同意。学母语不应该只是为了钱。但是,中国经济起飞,激励了人们更加重视华文,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实,全球正掀起一股华语热,千千万万的人正在学习华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大环境,以鼓励更多国人把华语学得更好。”

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在演讲中,李显龙也提到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说,新加坡政府经常讨论这个问题,也落实了不少扶贫济困计划,一策略是居者有其屋计划,另一大策略是提供良好教育,让年轻一代发挥所长,掌握谋生技能。

近年来也实行了不少具体措施,帮助低薪人士。包括社区关怀基金、额外组屋津贴、就业奖励计划。还会继续探讨新的、有效的政策。稍后会在英语演讲中进一步谈。

李显龙说,然而,扶贫济困工作,不应该全由政府包办。公益事业,人人有责。华社一些先驱人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立己立人的精神,代表人物包括陈嘉庚、李光前、陈笃生。最近的两个例子是邱德拔家族和企业家沈望傅。他们分别捐出非常可观的善款,作为公益用途。

他说,“我们的社会不能没有慈善家,不能缺少公益精神。”

人口老化带来的挑战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原因,是人口老化的趋势。未来2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增加许多, 现在就必须帮助人们做好准备,以免为时过晚。

他说,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生活起居的问题。将采用新科技、新设计,使老年人生活得更舒适。

李显龙表示,老年人也需要社交活动。民间团体应该多多努力,政府会从旁协助。全岛各处的乐龄俱乐部,为老年人带来很多欢乐。

要安享晚年,钱很重要。李显龙说,新加坡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因此不能太早退休。此外,政府也决定改进公积金制度。总理会在英语的演讲进一步说明。

李显龙表示,“一些人说,他们距离享清福的日子好像越来越遥远。政府鼓励人们:“活到老,做到老”。他们担心:“做到老,做到死!” 怪罪政府,说生活费很高,他们不能尽早退休。时代不同了,国人的确必须调整心态。”

李显龙指出,“唐朝诗人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是1000多年前的情况!中国近来有句顺口溜,‘修订’了杜甫的诗句。它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兮,九十不稀奇。’ 现在的七十岁,等于从前的六十岁、五十岁!”

维持家庭观念的重要

另外,除了延迟退休,要解决人口老化的问题,必须从家庭观念着手。

他说,新加坡特有的现象是,年轻人在找到对象后,先到建屋局申请组屋。在快要领取组屋的锁匙的时候才注册结婚,在这之后,才举行传统婚礼,然后搬进新居,不再跟父母同住。可是,老年人年纪大了,起居不方便,孤零零地自己住,不是理想的安排。

李显龙说,“当父母年迈时,子女应该把他们接回家里照顾。政府和老人院无论效率多高,也比不上家人的爱心和家庭的温暖。”

星期六, 八月 18, 2007

爱拼才会赢——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位妈妈说:儿子在幼儿园很乖、很听话,就是太老实,太胆小。幼儿园里
要挑选一名小朋友参加电视台举办的儿童现场图画大赛,他画得不错,老师本来

是选中他的,他不敢去,而其他小朋友很踊跃,结果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儿子

的这种脾气真让人担心,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什么都靠自己拼出来,老实人

是要吃亏的。就像我大姐,读书时成绩很好,高中毕业时响应号召下乡,几年后

回城当了工人。当时生活安稳,也觉得很幸福,没想到现在会面临下岗。看着原

来的同学、同事有的当年考上大学,有的后来下了海,生活得比她幸福得多,心

里特别后悔,如果当时拼搏一下,不也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正如这位妈妈,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让孩子学会拼搏的重要性。确

实,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未

来社会的立足之本,这对于孩子的一生幸福自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孩子来说,培养竞争意识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孩子逐渐具有不甘落后、敢于

拼搏的勇气和面对现实、积极进取、正当竞争的心态。竞争意识强的人,往往会

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我不努力,我就会落在后面。

2.和同等条件的人相比,我应该做出比他们更大的成绩。

3.对于能表现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活动,我应该积极参加而不是过度谦让。

4.我很愿意尝试有一定困难的、有意义的任务,这可以锻炼我的能力。

5.只有我做好了自身的准备,才能及时地抓住机遇,把梦想变成现实。

6.要想超过别人,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用不正当的手段。

现代社会,谁都回避不了竞争这个现实。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便开始经历无

数的评价,到了工作岗位,同行同事之同的竞争就更为激烈,与世无争只是暂时

的心境,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一个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不仅

难以获得幸福生活所必须具有的地位和财富,更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和自我实现

的幸福感。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缺少“竞争机制”,在生活上又事事被包办代

替,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由此养成的惟我独尊、依赖别人的个性,很容易使他

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受挫,从而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时时处于劣势,产生不平衡

心理。因此,要使今天的孩子成为能在明天的生活中感受快乐和幸福的人,成为

生活的强者,就要特别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

怎样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是父母需要了解的知识。

1.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

竞争意识,从其实质来说就是主动精神,也就是“我要学,我要做”而不是

“要我学,要我做”,这种主动不仅是孩子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内

在动力,也是及时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主动性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

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孩子大胆放手。只要孩子能做的就不帮他做,只要孩

子能说的就不代替他说,只要孩子能想的就鼓励他去想,要把孩子推到前面而不

是扶着、抱着孩子走路,这样就能使孩子逐渐意识到一切都得依靠自己,只有付

出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成绩,才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2.提高效率,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

竞争既要强调实力,又要讲究时效。由于家长包办代替大多,幼儿做事往往

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学习、做事的效率都很差,这样的习惯很容易使孩子

在竞争中错失良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惜时、守时、抓紧时间、提高效率的朦胧

意识和习惯极为重要。家长除了自身作出榜样外,可以通过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

表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指导孩子科学合理地安排

自己的活动;还可以尝试自然后果惩罚法,比如孩子因吃饭拖拉而影响游戏时

间,或因不肯起床而上学迟到时,家长不必时时想着为孩子补救或放宽要求,而

要让孩子感受到“如果不抓紧时间就会带来严重后果”的现实,接受教训,逐渐

形成时效观念。

3.取长补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非常重视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试试看,你能不能想出

更好的办法”、“看哪个小朋友画得和别人不一样”,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孩子创

新,支持孩子超越别人。这对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竞争的正

当策略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推销自己

的长处,体现自己的能力,还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

己,同时还要善于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创新取胜。因此,家长一方

面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孩子善于和别人合作,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

不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孩子多动脑筋,大胆

尝试,不断创新。当孩子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时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孩子

体验到创新的价值和快乐,从而进一步增强以创新会超越别人的意识和信心。

4.正视输赢,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

竞争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的,怎样正确对待输赢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竞争

行为,因此竞争最终将是意志力的较量。一般说来,一个人经受的考验越多,承

受的困难和压力越大,意志就会磨炼得越坚强,也越不害怕竞争。家庭中我们常

常看到父母与孩子玩意争性游戏(下棋等),往往让孩子取胜来结束游戏。这对

让孩子体验一定量的成功是有必要的,但长期如此,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使孩子

变得“输不起”。我们一方面要对孩子提出适度的期望和要求,使孩子从成功中

树立自信,从而敢于面对竞争,另一方面又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挫折体验,以锻炼

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感受到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克服困雉,就能进一步获得成

功。

适宜做法

l.多带孩子参加有竞争意义的活动,如看带有竞争意识的电视节目或比赛活

动,感受激烈的竞争场面,引发参与竞争的激情。

2.结合故事或生活实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善于学习多动

脑筋才能获胜。

3.不提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这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不敢面对竞争。只要

孩子积极参与并且付出努力,就要及时肯定。

4.让孩子有输与赢的体验,使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竞争必须付出汗水,努

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5.用积极的语言影响孩子,使孩子建立不断拼搏的信心与愿望。□

原载《家庭教育》(杭州),2001.5.36~37

到国外浸濡适应不同文化


新闻:新加坡 2005-10-14

  教育部长尚达曼前日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在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适应性”能力、各种族融合以及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本报今天先刊登他谈“文化适应性”的部分,第二部分将在后天《早报星期天》刊登。
  什么是“文化适应性”(Cultural Flexibility)能力?这是新时代对新人类的要求。
  教育部长尚达曼前日接受本报专访,解释为什么要设立“海外姐妹校基金”,趁早把学生送到外国去浸濡学习时,提出这个概念。
  他说,在知识型经济年代,一个企业成功之道,在于从上到下的工作人员,是否有适应不同环境、适应不同人的能力。他们不仅要有容忍的能力,还要在任何状况都能有如鱼得水,把环境搞得兴旺繁荣的能力。
  他说:“你只要看看在知识型经济的企业里,有多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能和平、和谐,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就可以感觉这个时代需要的‘文化适应性’能力,已经越来越重要。”
  他说,这个“文化适应性”能力,不是仅仅从食物、服装、音乐、舞蹈等浮面的表征去认识其他文化的能力,而是从根本去了解其他文化的人的思维,他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从而建立起日后对这个文化作出适应的能力,从而能更有技巧地与其他文化的人接触、相处和合作。
  怎样培养这种能力?
  尚达曼说:“靠传统书本,当然还是可以。但是,说什么都不及亲身到外国去看看与自己同龄的人,他们对生命有怎样的期待和寄望,他们又是怎样拼尽一切力量去达到目标,那种震撼力来得大。”
  他说,新加坡学生到外国浸濡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15年前,学生还不大要去中国,现在已经改善很多。不过,现在他们仍然不要去印度。
  上个月他去印度真奈和新德里考察教育,碰到在那里经商的新加坡人。他们对他说,生意虽很好,发展潜能也很大,但请不到新加坡人来工作。
  尚达曼说:“现在新加坡人对去印度工作,跟15年前对去中国工作的心态一样,这种态度必须改变,必须要尽快改变。”
  他同意外面的世界乱糟糟,没有新加坡那么干净,井井有条。但他说:“这是新加坡以外的真实世界,的确很乱,不过,它却蕴藏了无限商机。能够在这种越乱、越不安的环境,越能过得如鱼得水的话,这些人才越能成功。”
  他希望新加坡学生到外国去,不要只看人家基础设施有多烂,而要认识到人家的头脑有多灵。
  上个月去印度,陪同他前去的一名校长发现印度就算顶尖学校的设备都并不齐全,可是学生却极其聪明。这名校长有所体会地对他说:“也许少就是多吧。”正因为物资贫乏,师生就要更用心、更努力去教、去学。
  尚达曼说:“我们真要认识他们为了脱贫,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奋发图强达到目的的那股干劲。如何在物资困乏的时候却能完成这么多事,把事又做到这么好,达到这么高水平,这个认知过程,就是可贵的教育。”
  他注意到今天新加坡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沿海城市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的改变也不清楚。
  他说:“新加坡是个小国。我们的未来在于怎样和周遭国家联系。这股动力要尽早燃烧起来。”
  尚达曼同意新加坡富裕环境给学生带来一些问题。不过,他说:“我们不能埋怨孩子今天没有一个让他们吃苦的环境。老实说,我们无法重回从前环境,也无法抹掉成功的痕迹,但这不表示我们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磨炼的机会,而且要越早越好。”
新加坡教育部设“海外姐妹校基金”每年9000学生出国浸濡
Date:2005.11.01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对外国文化有亲身体验,尽早培养起“文化适应性”(Cultural Flexibility)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已设立“海外姐妹校基金”(School Twinning Fund),每年拨款450万新元,让全国学校有至少10%的学生,在求学阶段能和他们的教师和校长,参与一次到海外姐妹学校浸濡的机会。这项计划最终能让每年9000名学生受惠。

  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前日接受本报专访,畅谈“文化适应性”时,透露这个消息。

  他说:“在知识经济年代,需要人有适应不同社会、文化等处境的能力,这个‘文化适应性’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指具有对不同国家的食物、服饰、音乐、舞蹈等皮毛的认识,还需要对这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有深入了解。因此,我们想让学生除了从传统的书本去认识外国文化,还希望他们能从亲身体验,来对外国的文化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我们设立这项基金的目的。”

  新加坡大约120所中小学、初级学院与亚细安邻国、中国和印度的学校已有来往。尚达曼说:“在这项基金的赞助下,希望每所学校派师生出国浸濡,不再是临时性、蜻蜓点水式的走马看花,而是更有组织,更深入地合作、建立联系。例如一起参加社区活动、体育竞赛、领袖训练,回国后,还能继续通过电邮、上网联系。”

希望各校找到姐妹校

  他希望各校能自动自发地最少在外国找到一所与自己“匹配”的学校,结成姐妹校。两校学生、教师和校长每次活动有最少两星期的时间来往。教育部全力在经费和提供资讯方面予以协助。

  目前,新加坡学校到外国浸濡,很多动用教育部提供的日常运作费、学生的教育储蓄基金,或由学校咨询委员会资助。新加坡教育部欢迎学校在申请“海外姐妹校基金”之外,继续使用上述经费来赞助出国浸濡活动。

  学校可以向新加坡教育部申请“海外姐妹校基金”。至今,新加坡教育部已批准31校的申请,其中13校已开始使用这笔基金,展开去海外姐妹校的浸濡计划。

  新加坡教育部昨天也发文告指出,虽然到亚细安国家、中国和印度去建立姐妹校关系会获得优先考虑,但学校只要认为合适,他们是可以跟任何国家的任何学校结盟的。

  务乐中学(Bedok Town Secondary School)12名快捷班和普通学术班的学生,曾于2002年底,在校长和教师的率领下,到印度真奈和班加罗学校进行数学交流。之后,该校师生曾到芬兰和马来西亚浸濡。

  今年,在“海外姐妹校基金”赞助下,他们与中国郑州第二铁道中学建立姐妹校关系。郑州第二铁道中学23名师生已于今年8月到该校参加专为他们设计的课程和活动。下个月,20名务乐中学快捷班和普通学术班学生,将在两名教师带领下到郑州回访和浸濡学习。

星期二, 八月 14, 2007

新加坡坚持双语政策 李光耀呼吁改善中文教学
2007年08月14日 09:59:4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近,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有鉴于当地社会以英文为主导的语言环境非常明显,新加坡有必要想方设法改善中文汉语的教学,增加学生学习及应用中文的机会。

李光耀8月11日晚应邀出席南洋学校创校90周年晚宴时指出,由于使用英语的家庭越来越多,现在许多学生,包括以中英文为第一语文的特选学校学生都趋向以英语交谈,导致他们中文语文能力已不如父辈,因此必须设法改善这个情况。

“(虽然)在邻里学校,情况还不至于这样,许多学生都仍以汉语交谈。不过,新加坡社会现在是以英文作为第一语文,连年轻的中文老师的第一语文也是英文,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善中文汉语的教学。”

他指出,在中国崛起的态势未明朗化之前,许多家长都在埋怨自己的子女花太多时间学习中文,然而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这给了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很大的鼓舞,因为家长们都逐渐意识到如果子女没好好掌握两种语文,或对中国的文化和国情不甚了解,他们将错失很多机会。

星期日, 八月 12, 2007

时间囊装宝贵记忆 成为谈话课题
12 August 2007 2011hrs


新传媒新闻报道,许多时间囊,都被埋在地底,保存一些当代的物品,让后人在几十年后,更了解当时的情况。不过现在有一些机构选择不把它埋在地底,避免像国家体育场的时间囊一样,无法被寻回。

后港小学的时间囊,就放在学校正中央。学校相信,时间囊的作用,并不只是一个装有回忆的容器,而是让大家可以天天看到,并且成为访客的一个谈话课题。

后港小学校长说,“我们觉得教育制度的改革,全球化和资讯科技的进步,事情瞬息万变,所以我和老师们觉得,把重要的物品装进时间囊,这是个好主意。”

南洋理工大学第8宿舍的时间囊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这个月三号,贸工部长林勋强打开埋藏了十年的时间囊,里头有八件物品,包括宿舍第一届学生理事会的签名照片和会议记录。这个仪式,也为慈善筹得1万6000元。
吴作栋:新加坡须留意巨浪以免翻覆
11 August 2007 2341hrs


新传媒新闻报道,新加坡经济增长将达到预期的中期增长率3%到5%。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在马林百列区国庆晚宴上表示,相信新加坡经济表现将能超越这个目标,而且亚洲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将带动新加坡经济继续取得良好表现。

吴资政在马林百列的晚宴指出,新加坡的前景非常乐观,好些因素都有利于新加坡。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持续增长。对新加坡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贸易、旅客、投资和商机。同时新加坡和邻国的关系良好,马来西亚和印尼
都希望跟新加坡有更友好的关系。

尽管展望良好,吴资政提醒新加坡国人不能松懈,因为未来还是具有挑战。吴资政把新加坡比喻为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新加坡必须留意巨浪以免翻覆。

吴资政说,“我们的船是否能够胜出,我们是否能够完成航程,就要看海上的情况,船长和船员的航海技术,以及整船人的团队精神。如果我们没有一支强大的队伍,我们的船将无法完成这场世界赛,更不要说赢得这场比赛了。我相信新加坡已做好准备,乘着这股强风向前航行。”

吴资政也指出,航行不会是一帆风顺,因为新加坡是环球化的一部分,出现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过政府正在认真看待这个问题,除了推出了就业奖励计划,政府也在研究给予公积金储蓄更高的回报,提高退休年龄和为低收入年长国人填补公积金。

吴资政也说,由于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只能依靠杰出的人力资源,所以政府投资巨资在教育方面,让更多学生升上大学,包括通过增加大学的学额或者设立第四所大学。
新加坡人受良好教育 国家竞争力强
11 August 2007 2344hrs


新传媒新闻报道,内阁资政李光耀说,新加坡的竞争优势是来自国民受过良好教育,而新加坡的教育优劣将决定国民的未来。

李资政在南洋中小幼大家庭,也就是南洋女中、南洋小学以及南洋幼稚园的90周年校庆上说,南洋女中栽培了不少杰出的校友,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表现。同时,南中也开办了多种课程,为学生提供许多学习选择。

李资政说,“中国的崛起,给我们的双语政策很大的鼓舞。很多父母都了解,如果孩子没有掌握华语,不懂现在中国文化跟情况,他们会失去很大的机会。”

李资政指出随着时代改变,学校必须与时并进,教导新的知识和新技能。他说教育并不只是学术上表现好,而是培养个人品格,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或孝顺的子女。

“为让年轻人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做好准备,学校必须以一套价值观来栽培学生,使他们能长大成为正直的国人,并且能够在我们多元种族的社会里,与他人和谐工作相处,并且共同合作取得进展,以及通过自己的努里,获得成功。”

李资政也说,学校必须使用更多互动的教学方式,取代填鸭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多发挥创意。

在晚宴上,李资政也赞扬南中已故校长刘韵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且她坚信学生必须品学兼优。而刘韵仙校长也是,资政选择让孩子进入南洋大家庭就读的其中一个原因。

星期六, 八月 11, 2007

李显龙盛赞庆典归功于国人创新精神


[亚洲新闻网] 新传媒新闻报道,今年的国庆庆典第一次在滨海湾举行,李显龙总理在庆典结束后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这次庆典的成功体现了新加坡人的创新精神。

李显龙总理说,“我看这个完全靠我们的决心、我们的创意、我们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你看今天的国庆日检阅仪式,这个是一个新的地方,是一个大家可能没有会想到的地方,因为这个本来是一片水。”

“但是我们的委员会有这个创新的构想,就是说在水面上制造一个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我们可以做一个检阅,同时是一个大汇演。同时其实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联欢晚会,那不只是引动了我们观众的心,并且整个滨海湾周围可能有十万多观众,和在家里坐在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

“大家都感觉这个是新加坡,这个是我们所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所以只要你肯想,只要你敢做,我看前途是我们可以争取到的。”

星期三, 八月 08, 2007

李显龙总理2007年国庆献词(华语)
8 August 2007 2054hrs


李显龙总理的2007年国庆华语献词由副总理黄根成宣读:

1.我们以愉快的心情庆祝国庆日,我们又渡过了一个好年头,我们已经一连四年取得良好的增长。

2.我们有很多值得庆祝的成就:

a.我们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夺得奖牌

b.我们的厨艺专家也赢得几个国际大奖

c.我们的企业家开发了不少新业务

d.我们的学生在各种国际比赛中脱颖而出,包括机器人比赛,合唱艺术节,辩论比赛,创意问题解答比赛,以及"科学与数学奥林匹克比赛"

e.我们也准备迎接多个令人振奋的新发展,包括一级方程式赛车和综合娱乐胜地.

3.我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百分之7.6的增长,比预期的高。贸工部将全年的增长预测调高到百分之7到百分之8之间。令人鼓舞的是,今年上半年增添了11万1000个新的工作职位,创下全新的纪录。我们的失业率很低,只有百分之2.4。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工友也享受到更高的加薪和更多的花红。

4.新加坡能够不断增长,不仅是因为投资或者工人越来越多,也是因为新加坡人适应得快,越来越机敏,也更有组织的效率,更善于利用资源。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力提高了。我们重组经济的努力奏效了。世界经济推陈出新。如果我们随时应变,就能够取得长期和良好的经济增长。

5.亚洲摆脱了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展现了新的气象,也比以前更进步,更有活力。中国和印度冲劲十足,发展神速。日本经济也开始复苏。东南亚国家还面对一些问题,但是整体来说,这个区域恢复了稳定。石油价格高涨,带动了马来西亚和印尼等能源输出国的经济。东南亚正在加速增长。虽然最近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很大,但是亚洲的中期增长条件仍然良好。

6.亚洲正在腾飞,新加坡也一样。我们具备很多优势:

a.廉洁和讲求效率的社会

b.有纪律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

c.团结和谐的多元种族社会

d.优秀和机警的武装部队和内政团队

7.展望未来,新加坡将更蓬勃。我们落实了多项改革计划。滨海南在大兴土木,正在兴建综合度假胜地,商业城,以及快要动工的濒水花园。我们的城市天天在变,变得越来越热闹和有朝气。就连今年的国庆庆典也很别致,很精彩。我们第一次在滨海湾的海面上庆祝国庆,依靠的是一个世界最大的浮动舞台,环绕着舞台的是美丽的、逐渐成型的城市风景线。

8.我们不仅是打造一个崭新的市中心,我们也将为所有新加坡人创造一流的生活环境。组屋区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全面翻新组屋区,将组屋区跟全岛各处的公园和水道连贯起来。我们也正在建造贯穿全岛的高素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为每个家庭铺设宽频网络。这些措施将增加组屋的价值,并且鼓励人们互相往来,增进感情。

9.十年后,我们这座城市,我们这个国家,必将脱胎换骨,面貌一新。我们的改变已经引起世人的注意。很快的,我们拥有的将是个新的新加坡。不过,这个新加坡仍将保留自己的特色,仍将拥有狮城人民那种不怕艰辛、永不退缩的精神。

10.正当大家为国家的前途尽一份力的时候,我们也面对一大挑战。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团结。这是各国都面对的问题。全球化的趋势是其中一个原因。近年来,国际市场增添的非熟练工人,多达几亿人,这导致全球低薪工人的收入停滞不前。除了这个原因,科技的突飞猛进,也使工作变得更复杂。结果,训练有素和才干杰出的人,供不应求。他们的收入水涨船高。

11.我们无法扭转世界大局。不过,我们可以向受到影响的人提供各种帮助,让人人分享到国家成功的果实。

12.我们的基本对策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企业扩展业务,国人就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我们也将有更多资源为全体人民创造机会。我们能够为年轻一代带来许多发挥所长、提升生活的机会,也能够协助每个家庭拥有组屋。实际上,居者有其屋计划,是新加坡人享有的最好的社会福利政策。

13.我们将加强社会安全网。譬如说,我们成立了“社区关怀基金”,也实施了就业奖励计划,以帮助较低收入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的孩子脱离困境。基于此,我们将在各个邻里学校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而不只是照顾几所顶尖学校。我们也帮助低技术工友掌握新技能,改善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

14.新加坡人收入差距扩大,也跟人口老化有关。政府正在处理各种跟人口老化相关的问题,包括提供人们负担得起的医药服务,使新加坡成为无行动障碍的城市,以及让坐轮椅的人也能使用公共交通。不过,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到了退休年龄的人,如果储蓄不足,晚年的生活会有问题。我知道许多老年人担心这个问题。我们将进行一些调整,帮助你们延迟退休,提高收入,累积更多公积金,以及增加你们的组屋的价值,使组屋成为人们晚年的一种生活保障。此外,我们也将改善公积金制度,为人们带来稳定的经济来源,让乐龄人士安享晚年。

15.然而,政府无法解决这所有的问题。个人也应该尽一份力,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力照顾家人的生活,也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准备。与此同时,较成功的人应该发挥扶贫助弱的精神。你从社会中获得越多,就越有责任回报社会,帮助同胞。我希望大家发挥爱心,以助人为乐。我知道很多人在默默地行善。我们互相竞争,但是也应该互相关怀。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团结。我们应该互相激励,以争取最好的表现。然而,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向较不幸的同胞伸出援手。

16.我们将逐步解决刚才提到的各种问题。国际局势充满变数,我们将随机应变,以克服预想不到的困难。尽管问题很多,我们很有理由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全球的环境对我们有利,可谓风调雨顺。我们士气高昂,而且随时准备扬帆出航,乘风破浪。

17.亲爱的同胞,让我们抓紧时机,加一把劲,以保持领先,以争取眼前灿烂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重新打造新加坡,使它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的家园。

18.我祝全体同胞国庆日快乐。

星期五, 八月 03, 2007

特别与快捷源流合并 促进灵活教学
3 August 2007 2100hrs
薛淑慧

新传媒新闻报道,从明年起,新加坡中学的特别和快捷源流将合并,并统称为"快捷源流"。 教育部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快捷班的学生,也同特别班的同学一样,有能力和机会选修高级母语,区分两个源流,没有实际意义。

过去,只有在小六会考中,成绩最优秀的10%,有机会到特选中学,修读高级母语。这批优等生,被纳入了特别源流。但是随着条例逐年放宽,越来越多来自快捷源流的学生,也开始选修高级母语。人数从1995年的862人,上升到今年的4466人,占选修高级母语总人数的49%。除了10所特选中学,本地有43所中学,也设有高级母语课程。受访学校表示,特别源流的称号,已经失去了它的实质意义。

后港中学校长谢俊杰表示,“这个名称到这个时候,换与不换,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看今年的那个人数,特别班的学生,修读高级华文,是比我们的快捷班的还来得少。”

立化中学副校长蔡嘉(日升)也表示,“对于我校立化中学的学生的影响,我觉得并不大。我们会保持我们一贯的课程,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素质的学习环境,而且会保持我们特选中学的身份,继续地提倡高级华文、中华文化和历史。”

随着特别和快捷源流的合并,校方在设定课程内容时,也将能更灵活。

星期三, 八月 01, 2007

活跃乐龄对话会 讨论乐龄困扰与渴望
1 August 2007 1923hrs
王征

新传媒新闻报道,如何让乐龄生活保持活跃健康,是所有年长者都十分关心的课题。新加坡活跃乐龄理事会就特别举办对话会,请来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和乐龄人士一起探讨如何做到老有所为。

对话会围绕乐龄人士的困扰和渴望展开,不仅吸引100多位年长者,就连年轻学生也前来参与。

义顺初级学院学生陈慧芳说,“我们家里也有老人,我们以后也会变老,所以尽早参与这种话题对我们有好处。”

与会者潘国基说,“希望林部长能够把这些参加者提出的问题,帮忙解决一下,以后乐龄的问题就会慢慢越来越少。”

从休闲、乐龄学习,到公积金以及各种补贴,对话会讨论的内容包罗万象,不过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年长人士就业问题。对此,部长表示新加坡男性的高就业率、有助于提高整体乐龄就业率。

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说,“如果我们能够设法使到更多共有可以继续做下去,不要提早退休的话,我们就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年老不能改变,老而不衰要靠努力。无论就业还是日常生活,乐龄人士都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

部长也和大家分享了他在外国看到不少乐龄人士在市中心的公园做运动,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也借此鼓励上了年纪的人,不要只局限在住家楼下或淋漓的乐龄活动区,而是可以到其他地方,甚至是闹市去组织乐龄活动,展示自己的活力。


李显龙吁理工学院培养有创新能力学生
31 July 2007 2204hrs


新传媒新闻报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呼吁理工学院不断自我提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李显龙在共和理工学院开幕典礼上表示,理工学院正不断地发展,未来将为新加坡的创新发明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共和理工学院位于兀兰的校园,占地20公顷,可容纳1万3000名学生,不过学生们可不只是学习传统的应用学科。
共和理工学院是本地理工学院和各级学校当中,第一所普遍采用解决问题方式学习法的学校。

李显龙说,“学生们每天分成小组从多重角度探讨问题,同时通过提出见解和为自己的见解辩护,改进自身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除了在课堂中学习终身受用的技巧,李显龙相信学习应该超越课堂的局限。

他说,理工学院教育是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基石,明年至少30%的理工学院学生能够经历不同形式的国际经验,包括到国外实习、浸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