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八月 18, 2007

到国外浸濡适应不同文化


新闻:新加坡 2005-10-14

  教育部长尚达曼前日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在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适应性”能力、各种族融合以及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本报今天先刊登他谈“文化适应性”的部分,第二部分将在后天《早报星期天》刊登。
  什么是“文化适应性”(Cultural Flexibility)能力?这是新时代对新人类的要求。
  教育部长尚达曼前日接受本报专访,解释为什么要设立“海外姐妹校基金”,趁早把学生送到外国去浸濡学习时,提出这个概念。
  他说,在知识型经济年代,一个企业成功之道,在于从上到下的工作人员,是否有适应不同环境、适应不同人的能力。他们不仅要有容忍的能力,还要在任何状况都能有如鱼得水,把环境搞得兴旺繁荣的能力。
  他说:“你只要看看在知识型经济的企业里,有多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能和平、和谐,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就可以感觉这个时代需要的‘文化适应性’能力,已经越来越重要。”
  他说,这个“文化适应性”能力,不是仅仅从食物、服装、音乐、舞蹈等浮面的表征去认识其他文化的能力,而是从根本去了解其他文化的人的思维,他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从而建立起日后对这个文化作出适应的能力,从而能更有技巧地与其他文化的人接触、相处和合作。
  怎样培养这种能力?
  尚达曼说:“靠传统书本,当然还是可以。但是,说什么都不及亲身到外国去看看与自己同龄的人,他们对生命有怎样的期待和寄望,他们又是怎样拼尽一切力量去达到目标,那种震撼力来得大。”
  他说,新加坡学生到外国浸濡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15年前,学生还不大要去中国,现在已经改善很多。不过,现在他们仍然不要去印度。
  上个月他去印度真奈和新德里考察教育,碰到在那里经商的新加坡人。他们对他说,生意虽很好,发展潜能也很大,但请不到新加坡人来工作。
  尚达曼说:“现在新加坡人对去印度工作,跟15年前对去中国工作的心态一样,这种态度必须改变,必须要尽快改变。”
  他同意外面的世界乱糟糟,没有新加坡那么干净,井井有条。但他说:“这是新加坡以外的真实世界,的确很乱,不过,它却蕴藏了无限商机。能够在这种越乱、越不安的环境,越能过得如鱼得水的话,这些人才越能成功。”
  他希望新加坡学生到外国去,不要只看人家基础设施有多烂,而要认识到人家的头脑有多灵。
  上个月去印度,陪同他前去的一名校长发现印度就算顶尖学校的设备都并不齐全,可是学生却极其聪明。这名校长有所体会地对他说:“也许少就是多吧。”正因为物资贫乏,师生就要更用心、更努力去教、去学。
  尚达曼说:“我们真要认识他们为了脱贫,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奋发图强达到目的的那股干劲。如何在物资困乏的时候却能完成这么多事,把事又做到这么好,达到这么高水平,这个认知过程,就是可贵的教育。”
  他注意到今天新加坡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沿海城市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的改变也不清楚。
  他说:“新加坡是个小国。我们的未来在于怎样和周遭国家联系。这股动力要尽早燃烧起来。”
  尚达曼同意新加坡富裕环境给学生带来一些问题。不过,他说:“我们不能埋怨孩子今天没有一个让他们吃苦的环境。老实说,我们无法重回从前环境,也无法抹掉成功的痕迹,但这不表示我们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磨炼的机会,而且要越早越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