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设“海外姐妹校基金”每年9000学生出国浸濡
Date:2005.11.01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对外国文化有亲身体验,尽早培养起“文化适应性”(Cultural Flexibility)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已设立“海外姐妹校基金”(School Twinning Fund),每年拨款450万新元,让全国学校有至少10%的学生,在求学阶段能和他们的教师和校长,参与一次到海外姐妹学校浸濡的机会。这项计划最终能让每年9000名学生受惠。
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前日接受本报专访,畅谈“文化适应性”时,透露这个消息。
他说:“在知识经济年代,需要人有适应不同社会、文化等处境的能力,这个‘文化适应性’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指具有对不同国家的食物、服饰、音乐、舞蹈等皮毛的认识,还需要对这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有深入了解。因此,我们想让学生除了从传统的书本去认识外国文化,还希望他们能从亲身体验,来对外国的文化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我们设立这项基金的目的。”
新加坡大约120所中小学、初级学院与亚细安邻国、中国和印度的学校已有来往。尚达曼说:“在这项基金的赞助下,希望每所学校派师生出国浸濡,不再是临时性、蜻蜓点水式的走马看花,而是更有组织,更深入地合作、建立联系。例如一起参加社区活动、体育竞赛、领袖训练,回国后,还能继续通过电邮、上网联系。”
希望各校找到姐妹校
他希望各校能自动自发地最少在外国找到一所与自己“匹配”的学校,结成姐妹校。两校学生、教师和校长每次活动有最少两星期的时间来往。教育部全力在经费和提供资讯方面予以协助。
目前,新加坡学校到外国浸濡,很多动用教育部提供的日常运作费、学生的教育储蓄基金,或由学校咨询委员会资助。新加坡教育部欢迎学校在申请“海外姐妹校基金”之外,继续使用上述经费来赞助出国浸濡活动。
学校可以向新加坡教育部申请“海外姐妹校基金”。至今,新加坡教育部已批准31校的申请,其中13校已开始使用这笔基金,展开去海外姐妹校的浸濡计划。
新加坡教育部昨天也发文告指出,虽然到亚细安国家、中国和印度去建立姐妹校关系会获得优先考虑,但学校只要认为合适,他们是可以跟任何国家的任何学校结盟的。
务乐中学(Bedok Town Secondary School)12名快捷班和普通学术班的学生,曾于2002年底,在校长和教师的率领下,到印度真奈和班加罗学校进行数学交流。之后,该校师生曾到芬兰和马来西亚浸濡。
今年,在“海外姐妹校基金”赞助下,他们与中国郑州第二铁道中学建立姐妹校关系。郑州第二铁道中学23名师生已于今年8月到该校参加专为他们设计的课程和活动。下个月,20名务乐中学快捷班和普通学术班学生,将在两名教师带领下到郑州回访和浸濡学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