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理在英语演讲的“共造新加坡”部分,分享了过去和现在新加坡各个社会层面的精彩对比照片。点击看这些照片。
李显龙总理今天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UCC)礼堂召开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
李总理在下午6时45分开始发表马来语和华语的演讲,晚上8时开始发表英语演讲。
以下是李总理国庆群众大会华语演讲全文:
我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风暴,经济在第一季度大幅度萎缩,幸好到了第二季度迅速回弹,现在情况已基本稳定下来。
今年财政预算案中的“振兴配套”已经发挥了作用,公司并没大幅度裁员,失业率也维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只是增高一点。虽然向国会议员求助的人增加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多数人都生活如常,工作安稳,心情大致上也不错。大家都很热烈地庆祝国庆。最近举行的旅游展也是人山人海。
此外,也有很多人排队买房子。房地产市场已经热起来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说不准,不过这表示新加坡人对前途还是蛮有信心的。
无论如何,政府将继续关注接下来几个月的经济走势。世界经济局势开始稳定下来,本地的一些企业也开始招聘员工,第三季度应该不会出现大幅度裁员的现象。但是,第三季度以后的情况还不明朗,我们应该对此做好心理准备,以有备无患。
从长远来说,我们应该对前景感到乐观。风和日丽的日子可能还没回来,不过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希望,一些“绿苗”。
在风暴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因为它们的资金和人员都有限,但是它们却有逆境求存的精神,勇于创新,改变经营模式,并且寻找新的出路。政府将继续全力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包括协助它们进军海外市场。
亚洲国家还有很多的商机,只要了解市场,人脉好,不怕没生意做。本地家具业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家具业是我国工业化初期发展的一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是劳动力密集,技术较低的行业。但是,经过了三四十年,这一行业近年还有了新的生机,不但没有被淘汰,还已经脱胎换骨,由夕阳行业变成了朝阳行业,现在制造的是高品质、设计新颖、领导潮流的家具。
新加坡家具商会很活跃,在国内外有效地促销新加坡品牌的家具。因为经济下滑,他们加倍努力,成功地开拓了不少海外新市场,包括在东亚、东欧和拉丁美洲国家。他们全世界都走遍了,肯定有生意可做。
世界最大规模、最有名气的家具展是意大利的米兰家具展。今年四月,在标新局(Spring)的协助下,新加坡家具商会参加了这项家具展。当时吴作栋资政正在意大利访问,还特地到展览会上给本地商家打气。
其实,我国家具商都把工厂设在邻近国家,因为当地的生产成本较低。不过,它们却以新加坡品牌为号召。因为在国际市场上,新加坡不仅是个国家的名称,也是优良品质的象征。
新加坡这个品牌是商人打天下的“独门武器”,千万不要糟蹋它,而是应该珍惜它,加强它,使我们在商场上百战百胜。
我国企业家懂得变通,积极寻找新出路,个别新加坡人也应该自动自发,抓紧自我提升的机会。工友应该把握培训的机会,参加SPUR(技能提升与应变计划)所开办的各种课程。
失业的人可以向e2i(就业与职能培训中心)或CDC(社区发展理事会)求助。这些机构已帮助许多人找到了工作。它们默默耕耘,相当努力,协助工友培训的效果也不错。
在e2i培训中心的一道墙上,挂着一句很有意思的标语,它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被生活搞到团团转的人,应该到e2i转一转,一定会转出一条路来。
其实,掌握一技之长是走出生活困境的唯一最佳办法。未来两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能比较缓慢,我们必须继续逆水行舟,力求上进。世界经济迟早将会全面复苏,到时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能够再次展翅高飞。
当我们忙着振兴经济的时候,也不可忽略其他长远的问题。让我先谈一谈医疗保健和医药费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去缓和医药费的上涨,所以基本上多数的新加坡人都负担得起医药费。但是,我理解这仍旧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很多人需要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担子很重。那些刚要步入老年的人,也可能为自己的健康和医药费担心。
政府很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开始提升医疗服务,以应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庞大需求。
人到老年比较多病,也病得较重,康复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我们必须作出积极有效,而且有针对性的反应,目前正在建造更多医院,包括坐落北部义顺的邱德拔医院和西部的裕廊综合医院。年长病人在疗养期间,也需要恰当的护理服务,他们不需要继续在大型医院留医,社区医院可以为他们提供收费低廉但适当的护理服务。
社区医院跟大型的政府医院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支援。政府医院可以协助社区医院提升医疗水平,使病人得到良好的照顾,而社区医院则可以接收政府医院的一部分病人,以把病床腾给病情较重的病人。
此外,社区医院跟社会的联系较为紧密,有利争取各界的支持。陈笃生医院和仁慈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便是一个好例子。
仁慈医院是一所社区医院,就坐落陈笃生医院旁边。我最近走访了仁慈医院,以了解它的运作情况。它已有了新的管理层和新的运作模式,陈笃生医院也为仁慈医院提供医疗咨询。
在陈笃生医院留医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可到仁慈医院留医,接受护理服务,一直到康复为止。在仁慈留医的病人也不用担心,如果病情恶化,也可以立即回到陈笃生医院就医,两边配合得很密切。仁慈医院有许多热心的义工,为病人组织有益身心的消闲活动,让他们康复得更快。我当天在仁慈医院访问的时候,还见到义工和病人一起唱卡拉OK。
樟宜综合医院和圣安德烈社区医院之间,也有同样的合作关系。卫生部正在研究如何将这种运作模式扩展到其他政府医院。
年老病人从医院回到家中休养后,家人便须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我知道这是很沉重的负担。有些人甚至说“久病无孝子”,这点我不以为然。不过,我们不应该推卸责任。我们亚洲人重视孝道,虽说政府有责任照顾老年人,但是对家人来说,这是责任加爱心。家人的爱心,家庭的温暖,不是疗养院或医院所可以取代的。
最近我跟一些疗养院的负责人谈起这个问题,他们向我反映了年老父母被遗弃的情况。他们说一些孩子把父母送到疗养院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连身份证上的地址也改了。当疗养院联络上他们的时候,他们显得事不关己,还表示即使疗养院把父母赶出去,他们也不在意。这是个令人心寒的社会现象,政府不能坐视不理,正在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援引赡养父母法去向这些孩子追究责任。
除了设立更多社区医院,政府也正在探讨其他措施,以减轻人们在家里照顾患病亲人的负担。这是政府的责任,不过个人也有自己应尽的责任。保持健康便是个人的责任,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疾病,节省医疗费的最好办法,这包括注意饮食习惯,不要抽烟,并且多做运动。不论是打太极拳,练气功,还是快步走,都有益身心。而参与集体活动,一起做运动,不但可以增加人生乐趣,多交朋友,还对心理健康有帮助。
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国人超重和肥胖的趋势。这是所有先进国及一些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问题。在美国,将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是肥胖或超重的。这个比例还在逐渐上升。中国也快迎头赶上,人们现在害怕“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在它改革开放之前,“三高”很少见,可见这些是“富贵病”。
我最近在早报上读到一则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城市,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生意热火朝天,促销花招也越来越厉害,包括所谓的“论斤减肥”,即收费按减掉的“肥肉”计算,减5斤300元,减10斤500元,减20斤800元。
在新加坡,我们每年都举行全国健康生活运动,替大家免费减肥。我每年都参加,跟几百个基层领袖和乐龄人士一起又蹦又跳。我们参与者的体重过去几年有减没增,但是全国的肥胖人数则有增没减!
我们虽还没到美国的地步,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肥胖,但是要加倍努力预防肥胖和“三高”,否则疾病缠身,将对自己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除了医疗保健问题,种族及宗教和谐也是影响深远的问题。
我国一向以种族及宗教和谐而自豪,各族群融合得很好,不同宗教信仰和种族背景的人成为好朋友、好邻居,在新加坡是很普遍的,各宗教组织不但互相尊重,还经常联手推动社区服务。这是我们四十多年来努力的成果。
当然这样的社会风气也跟社会结构有关。占人口多数的道教徒和佛教徒,向来对其他宗教是采取包容和协商的态度,因此为整个社会定下基调。让我举个例子,当一些道教神庙举行酬神游行时,经常会到附近的印度庙拜访,印度庙也礼尚往来,当它们举行宗教游行的时候,也经常绕道拜访道教的神庙。
这是新加坡独有的现象。当然,我了解其他宗教的教义不同,也许不能以同样的方式互相交流。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交流的诚意和精神。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各宗教社群和平共处,互相容忍。不过,我们不应该感到自满,实际上新加坡人的宗教热忱正在逐渐升高,加上这里人口稠密,各社群接触频繁,很难完全避免一切的磨擦。
让我举一个很实际,而且是在生活中发生的例子。一位国会议员曾告诉我去年发生的一起事件。在他的选区里,一名华族老婆婆去世后,她的家人打算在隔壁组屋的底层办丧事,他们还没向市镇理事会申请批准,就开始布置灵堂。但是,那个地方已经被一户马来族家庭预订作为举行婚礼的场所。他们已经获得市镇理事会的批准,请柬也发出去了,现在婚礼的场地突然被人“捷足先登”,他们自然感到非常不高兴。
市镇理事会于是出面调解,劝请这户华族家庭另选地方,但是这户家庭不愿意配合,他们认为虽然灵柩还没运到,但是灵堂已经布置好,把它拆除会带来霉运。显然的,理亏的是那户华族家庭,幸好经过议员和基层领袖的调解,那户马来族家庭大方地同意将婚礼移到附近的组屋底层举行。
市镇理事会为了向他们表示感激,让他们免费使用场地,并且帮助他们在组屋附近张贴告示,让参加婚礼的宾客知道地点已经更改。
无论是喜事或丧事,都是非常敏感的人生大事。红白两事纠缠在一起,情绪容易失控,一发不可收拾。这起事件得以解决,是因为那户马来族家庭让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充分说明了新加坡人够成熟,能够顾全大局。要是在另一个国家,在另一种情况下,类似的事件可能会演变成暴力或种族冲突。
所以,和谐融洽的种族关系,值得我们庆幸,更值得我们珍惜,而不应被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刚才提到的事件,不是唯一的一起,也不会是最后的一起,我们必须坚定和机敏地处理这些问题,各方都应该懂得协商,为他人着想。
政府本身的态度很重要。政府应当立场坚定,保持警惕和中立。让我以征用土地为例。政府经常需要征用私人土地,以兴建道路、地铁线、学校、组屋等,有时也会征用宗教组织的土地。所有的宗教组织都曾受影响,譬如佛寺、基督教堂、印度庙等,都曾被征用。政府虽会作出赔偿,但是受影响的组织虽然会得到赔偿,却不一定愿意搬迁。如果受影响的是宗教组织,许多信徒可能会感到不满,而向政府提出请愿。
政府自然会慎重考虑他们的意见,但是如果政府无法接受请愿,还是必须征用土地的话,一定会向有关的组织交代。政府必须考虑的是我们的决定绝不能让人觉得偏袒任何一方或任何宗教组织,而这个决定也不能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否则日后就很难办事了。
到目前为止,政府征用土地时,一般上都获得地主的谅解与合作,政府应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些具体的事例说明我们处理宗教问题,除了必须很敏感和谨慎,也应该坚守一些基本的原则,才能维持一个保持宗教和谐的框架,包括采取包容和协商的态度;坚持政教分离;维持中立、世俗化的政府;以及尽量扩大我们共同分享的空间。
我希望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和维护这些基本原则。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存亡,全体人民应该同心同德,使新加坡成为多元宗教社会的典范,使宗教和谐与宗教自由继续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基石。
今年是新加坡成为自治邦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经历许多风雨,备受考验。幸运的是新加坡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使我们排除万难,创建了今天的新加坡。我有信心,我们能再次通过考验,克服危机,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加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