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十二月 16, 2007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概括起来,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一)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在新加坡,道德教育课程直接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是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自建国起,德育课虽然在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不同时期的侧重情况不同,但一直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必修课。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课程为《好公民》课。课程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其中“个人”的主要目标是: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敬业、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的道德教育课程为“生活和成长”,偏重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的课程为《新公民学》,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整个中学的教育课程的标准包括七个方面: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总体设计的,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同时也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一)文化传递法:这种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知道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设身处地考虑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设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其目的在于注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着重对人对己的一般态度,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到教学实际中,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而培养每个人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呈现道德情境时,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当时的困境中,以扩大学生的道德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演示来达到教学日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