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教育省思
东南亚各国都有数量不等的华人,而新加坡是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且比重高达3/4以上;华人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居主导地位。循常理,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似乎不成问题,而实际上却是有成 绩,也有不足,甚至有过明显的失误。一双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的偏差50年代中期以来,新加 坡一直奉行多元文化和双语教育政策,这种政策在东南亚诸国中最为宽松。它基本体现了新加坡特 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战后直至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内外形势相当严 峻。国际上,小国寡民,强族夹峙,邻国民族主义政策的排华浪潮此起彼伏;又被猜忌为“第三中 国”、“第五纵队”;转口贸易型经济严重依赖邻国市场,受制于人。反映到国内,民族问题相当 棘手,且国家新立,国民的民族意识浓厚而国家意识淡薄,社会时有动荡,民族语言教育问题十分 敏感。为因应这种形势,华族九党派于1955年通过协商共同提出《各党派华文教育报告书》, 主张平等对待马华印英四种语文源流,实行双语教育。这一主张后来成为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基础。 新加坡自治、独立之后,虽有所调整,但无大的变动,并基本定型为“双语教育”政策,即把马华 印奖四种语文约定为官方语文,而以英语为共同语。英语源流的学校(或班级)以英语为教学媒介 语,也要学各自的民族语;母语源流的学校(戏班级)则以母语为教学媒介语,也要学习英语。实 践表明,多元文化和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对于新加坡的繁荣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族作为多 数民族主动退让而与友族共享文化教育平等,共求生存发展,这对于新加坡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立 国安邦,对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和,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睦邻友好的关系,均 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的双语教育政策实行得并不彻底,其后某些政策措施其实是与这一政 策明显相悻的。例如,政府为树立国家意识,极力强调新加坡华族是讲英语的华人,而不是中国人 ,因而在选官用人升学就业等诸多方面,均将熟悉英语列为首要条件。而仅通华文者,前途自然大 受限制。即使通晓英、华双语者也仍受许多部门的排斥,被认为难以溶入英语社会,且有“亲中” 或“亲台”的嫌疑。相反,只通英语不通母语者则被认为“可靠”,常可优先获得奖学金到国外著 名大学深造,学成归国后被列为“精英”,前途似锦。①1955年陈大使等大批侨胞捐资筹建的 南洋大学,在英殖民政府歧视华文教育的政策下惨淡经营,而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依旧不承认其毕 业文凭,因而其毕业生工资比新加坡国立大学低得多。这种政策措施的导向,加上新加坡作为国际 化港口城市使用英文的自然优势,必然严重挫伤华人子弟学习华语的积极性。华人家长为子女前途 计,不愿送他们就读华文学校,而华校在一片“华文无用”的叹息声中,也苦撑乏术,不得不逐渐 偏重英文。英文源流中小学的学生率5三增加,华文源流的则相应减少,连南洋大学也被迫以英文 取代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并终于被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1987年,全国中小学实施统一源流 的教学,以英文为唯一教学媒介语,华文等民族语言障为单科语文教育。至此,纯粹的华文学校已 不复存在。这种英文教育一枝独秀而华文教育及马印语教育全面衰退的局面,显然是不符合多元文 化和双语教育政策的要求的。二华文教育与现代化发展战略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 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从内容到结构的全面发展创新,同时也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的过程。应 该说,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大视野看,不论是与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国家,还是与亚洲“四小龙” 中的其他成员相比,新加坡都是非常成功的。她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由一个几无自然资源、 被某些西方评论家断言“没有前途”的弹丸岛国,一跃而为东南亚地区最发达、最工业化的国家, 成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秩序较稳、政府廉洁高效的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加 坡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一帆风顺而十全十美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社会规模的复杂过程,影响它的内 外变量不可胜数,产生若干偏差甚至失误都是毫不足怪的。新加坡在贯彻双语教育政策上措置失当 所造成的华文教育的衰退,就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首先是新加坡赖以立国和振兴的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趋于衰落。新加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除了正确的经济战 略和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之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新加坡人民源自亚洲价值观的内部凝聚力和顽 强奋斗精神。李光耀本人对此深有感触。1994年他在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致辞时说 :“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年到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 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 的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问题。”②而由于英文教育 的一枝独秀和华、马、印文教育的日渐式微,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西方文化影响大增和东方价值观念 的备受冲击。正如德国汉学家傅吾康教授指出的:“华人受英文教育的最严重后果(如果他不在家 里或他处获得相当全面的华文教育),是完全丧失华人的人文传统”。②也正由于此,李光耀、吴 作栋等都为自己小时候未接受或未很好接受华文教育而深感遗憾。李光耀30岁之后才学华文,吴 作栋现在还请教师指导自己学华文。很显然,如果听任这种局面发展下去,新加坡赖以崛起的精神 资源将逐步衰竭,竞争力将渐渐减退,其经济建设成果能否保持都将成为题题,更不用说发展了。 其次,是社会问题的逐渐增加。黄金辉总统在1989年的施政演说中指出:“我国人民尤其是年 轻一代的态度和人生观,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都有了改变。传统亚洲价值观里的道德义务和社会 观念,在过去曾经支持并引导我们的人民,现在,这种传统亚洲价值观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西方代、个人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①一般说来,在现代化过程的初期由于社会的急剧 转变而带来若干不良现象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而传统东方价值观里的道德责任、社会意识和家庭伦 理,也确实能对此起有效的抑制作用。民族语文教育衰退所导致的东方价值观念的弱化,就使下述 不良的社会现象更难避免:一是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其稳定性大大下降,传统的三代同堂的 家庭逐步解体,离婚率大幅上升,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平均人数从1968年的6.2 人降为1987年的4.3人,核心家庭迅速增加。许多青年不愿结婚,结了婚也不愿生小孩,以 致人口增长大大低于替代水平,婚姻很不稳固,离婚率从1978年的4.4%增至1988年的 11%。许多年轻人不愿与双亲往在一起,丧偶老人更是大部分独居而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二是年 轻人精神空虚,吸毒现象日益严重。吸食海洛因而被捕的人,从1984年的2584人增至19 88年的5220人,增幅达一倍以上。三是犯罪率居高不下,西方$记主义价值观的浸染加上西 方影视的诱导,使新加坡的犯罪问题相当严重。据统计,其犯罪率约为英国的四倍,其中强奸案按 人口平均比香港多出两倍,令人触目惊心。四是整个社会弥漫着个人至上、利己主义的风气。年轻 人胸无大志,不想艰苦奋斗,不愿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更缺少见义勇为的精神。以上严重的社会 问题,引起了新加坡领导层的忧虑和反思,李光耀、吴作栋都曾多次指出,如果不采取坚决措施扭 转西化的倾向,新加坡人将有可能丧失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国家特色,变为“伪西方人”。为此,必 须采取坚决措施,保存并发展传统的亚洲价值观。而作为其基本措施之一,就是检讨双语教育政策 实施中的偏差,复兴华、马、印的语言文化教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东方价值观教育。巴华文教育与 人才培养战略如果单从满足独立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新加坡的教育确实是成功的;但如果 从更高的层次,从培养具备爱国精神的高素质国民的角度看,则仍然有不足。就成功方面而言,首 先,新加坡作为一个地处东西航运要冲的弹丸小国,开发初期只能以转口贸易、旅游观光等行业作 为首选的发展方向,其后的加工业发展也必须是外向型的,且必须大量吸引国际市场的资金、技术 和人才,这就需要大量懂英语的专业人才。而新加坡对教育高投入和重英语的政策,很好地为这种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大量适用的人才。其次,新加坡所建立的一整套精英主义的教育 体系虽不无缺点,但确实也为其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良好治国才能的高素质精英。这套教 育制度的核』已是:实行教育分流,把受教育者分为一、二、三等,因材施教,通过激烈竞争的机 制,为各类精英创造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精英治国,有助于建立一个善于科学决策的、高效率的 政府,实践结果也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据权威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1991年), 在“政府的反应”和“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两项指标上,新加坡在所有被调查的34个国家和地区 中,均高居榜首。就不足方面而言,重英文轻母语的偏向,已经日益暴露出不容忽视的后果。第一 ,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逐渐西化。“人才”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专业知识、技能和外语能 力只是其中“智”的部分,还有爱国心、责任感、敬业精神、伦理观念、公德意识等“德”的部分 ,更外延一些还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审美情趣等部分。一般说来,“智”为人才的价值判断提供 必要的知识基础,“德”才最终决定人才的价值取向,即个人对国家、社会、团体、家庭的基本态 度。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要求看,“德”无疑更重要、更根本。李光耀说得好:“新加坡成功的一 个最强有力的因素,就是50fg70年代那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如“肯为家庭和社会牺牲” ,“有勤劳俭朴和履行义务的美德”⑤。新加坡要继续繁荣兴盛,就得使新一代保持上述美德。而受英文教育者恰恰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具体一点说,接受英文教育通常会有如下缺点:(1)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观;(2)懂得做事,却不懂做人;(3)对政府要求过高,缺乏应有的容忍雅量;(4)国家意识不强,有较强烈的移民倾向。⑤这样的培养结果,显然与新加坡领导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