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九月 02, 2011

5双语双文化优秀生 获宗乡总会奖学金到中国深造

5双语双文化优秀生 获宗乡总会奖学金到中国深造

(2011-08-29)


● 王珏琪 报道
团缘

  薛意珩的父亲是华英文翻译员,母亲在小学执教华文,因此父母很自然地在家中讲华语。父亲常到书展买一大堆的华文书籍给她看,还跟她一起观赏唐诗三百首光碟(DVD)。

  不过,薛意珩受访时毫不讳言,小时候并非特别热衷华文。只有在升入读德明政府中学修读双文化课程之后,她才真正对华文和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明了当年父母的苦心。

  由于对华文的热忱,她在高中部修读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其实,薛意珩也热爱写作,几次投稿《联合早报》,几个月前获得安排到《联合晚报》当实习记者。她也是《早报》联合学生摄影队的队员。

  薛意珩(19岁)是第一届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奖学金得奖者之一,在上星期四启程到中国上海复旦大学攻读新闻传播系。

  第一届宗乡总会奖学金得奖者共有五名,薛意珩是唯一女生,其余四名是:庄颖瀚(21岁)、卢泓胜(20岁)、郭丹(20岁)和梅富强(20岁)都是华侨中学双文化课程毕业生。

  庄颖瀚已在上星期动身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还在服兵役的郭丹和梅富强也将于明年到北大,和庄颖瀚念同一系。而卢泓胜则会在明年完成国民服役之后,到清华大学修读经济与金融系。

  宗乡总会设立该项奖学金,旨在培养双语和双文化优秀人才。它每年资助五名优秀学生,前往中国顶尖大学深造。奖学金得主在修读本科的四年内,每年可获得资助学费、住宿和生活费共1万5000元。

  有意申请者须品学兼优、已被中国顶尖大学录取、而且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本届奖学金反应相当热烈,宗乡总会总共收到九人提呈的申请。
学校假期
回宗乡总会服务

  宗乡总会要求奖学金得奖者每年学校假期回国,到宗乡总会服务两到三个星期。奖学金得奖者毕业后,尽管不需要履行服务合约,但宗乡总会希望他们能到宗乡会馆尽义务,以回馈华社的栽培。

  奖学金委员会委员尹崇明说:“这些年轻人能为会馆注入新点子,而且势必成为宗乡会馆生存和发展的生力军。”

  五名得奖者中,只有庄颖瀚和梅富强曾参与宗乡会馆活动。他们在孩提时参加福建会馆少儿演艺班,并在华侨中学求学期间参与学校的戏剧活动,担任《黄城夜韵》导演。

  梅富强说,少儿演艺班启发了他对中华文化和戏剧的兴趣,在公教中学附小念书,他参加了中文戏剧社,得到福建会馆聘请的教师指导,而后在华侨中学修读双文化课程,更是使他对华文和中华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至于郭丹,虽然家人自从外曾祖父那一代,都是潮州八邑会馆的会员,可他忙于课业,一直没有机会参加会馆的活动。念中四那年,他考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八级钢琴演奏文凭,曾在比赛中获得亚军。在2009年,他获得总统童子军奖。

五人都准备

为会馆效劳

  他说,大学毕业后,希望从事跨机构交流工作,并参加宗乡会馆活动。他认为会馆联络网大,包括商场知名人士,有利于一个年轻人的事业发展。
五人都准备大学毕业回国为会馆效劳。梅富强说:“身为土生土长的华族,我们就应该为本地华社作出贡献,更何况‘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宗乡会馆栽培了我们,我们确是应该饮水思源,给予回馈。”
  卢泓胜也认为,宗乡会馆要与时并进,让年轻一代觉得宗乡会馆对他们还是有用处的。他也希望宗乡会馆能成为华族和非华族之间的桥梁。

  薛意珩表示,在探讨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会馆更贴近年轻人和新移民。庄颖瀚和梅富强则希望通过会馆推广儿童戏剧教育。

  五名奖学金得奖者和他们的代表,在宗乡总会昨天举行的“宗乡之夜:乡情乡韵”音乐晚会上,从嘉宾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手中接过奖项。

*ongjq@sph.com.sg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