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二月 18, 2011
调查显示 本地青年易遭网络欺凌
(2011-02-18)
● 王珏琪 报道
本地有不少青年曾遭受网络欺凌,但很多都不在意,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
新加坡理工学院传播、文学与社会科学系的102名二年级学生针对800名18岁到35岁本地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8.4%的青年曾遭受网络欺凌或认识有这样经验的人,其中43.9%对此并不在意。
70.5%的青年认为,收到太多多余的电邮或传讯不是一种网络欺凌的方式,超过四成的人也认为未经批准上载他人的录像或照片、密码被盗用、在网上被人嘲笑和有人假冒他们的身份等都不构成网络欺凌。
调查报告指出,这显示本地青年并不了解什么是网络欺凌,这可能是造成青年容易遭受网络欺凌的原因之一,一些受害者可能不知道自己被欺负。
调查根据英国全国保健服务列出的网络欺凌方式询问青年对这些方式的意见。调查发现,多数青年比较了解那些较严重的网络欺凌方式如被人威胁等,但却不太了解较不严重的方式如收到太多多余的电邮或传讯等。
本地青年每天平均上网5小时,其中有3.9小时就花在面簿(Facebook)上。青年常浏览的社交网站是面簿、MSN和视频如YouTube,主要原因是可跟朋友联系。
带领学生进行这项调查的讲师林慧敏说,虽然较多青年遭受的是较不严重的欺凌方式,但随着他们花更多时间上网,未来两三年网络欺凌的个案相信会增加,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网络欺凌的问题。
看似不严重的网络欺凌行为也可对他人造成伤害。学生甄伟权(19岁)就说,他的同学在面簿假冒他的身份,更换页面个人照、写评语等,他知道朋友只是好玩、没恶意,不过朋友长期这么做令他感到厌烦。
触爱网络健全中心发言人受询时指出,根据经验,他们发现有的青年并不认真对待他们在社交网站所说的话,也不知道他们需要为这些言论负责,青年也不在意收到垃圾邮件,因为他们通常不把它视为网络欺凌。
对于教育和保护青年遭受网络欺凌的威胁,大部分的青年(44.4%)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接下来是家长(18.1%)、社交网站、学校、政府等的责任。
林慧敏说,他们很高兴青年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但她还是建议家长可提醒孩子调整保护隐私的设置,如只允许朋友观看他们的资料。
另外,调查也显示,九成的青年会在社交网站上透露自己的真实性别和名字,七成会透露真实年龄、生日和上载照片,还有一小部分会透露联络电话(13.3%)和住址(4.6%)。
虽然有八成的青年知道社交网站有可保护个人隐私的设置,不过其中只有75.4%的人采用。有超过一半(67.5%)的人也从不更换密码,因为他们懒得这么做(32.1%),或者认为不会有危险(20.9%)等。
林慧敏说,这项调查显示青年意识到他们在网络上可能面对的威胁,但他们做的保护工作不够。她希望调查能提高青年、家长、学校、政府等对这种现象的意识,并协助青年了解他们有责任保护自己的网络隐私。
此外,调查显示,大部分的青年并不喜欢父母跟他们在同个社交网站活动。几乎所有青年(98.3%)都把自己的社交网站资料公开给朋友看,也给同事或同学(82%)、兄弟姐妹(66.6%)、亲戚(63.3%)看,但少数会公开给父母看(46.1%)。
值得关注的是,有33.6%的青年也公开自己的资料给陌生人看,可是在这之中,有33.1%并不给父母观看这些内容。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