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0)
● 蔡永伟
为了落实“原地养老”概念,未来的组屋可能采用模块式(modular)建筑设计,让居民根据需要及喜好把两三个单位的墙壁打通,形成一个超大型单位,方便维系大家庭凝聚力。
一旦家庭人口结构有改变,建屋发展局或许也可让居民灵活搬迁至同座组屋或同个邻里的其他更大或更小的单位,除了有助减少搬家的不便,也可让人们继续住在熟悉的环境。
这是2011年新加坡发展概念总蓝图(Concept Plan)的专题讨论小组所提出的两项建议。小组认为,许多年长者在原来的住处生活多年,应让他们留在原地,并在周围兴建医疗设施、活动中心等,形成社区网络,可让生活在熟悉环境的年长者获得最佳照顾。
为制订最终的发展概念总蓝图,市区重建局今年1月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组成两个专题讨论小组提出相关建议,并在今年5月举办公众论坛,让小组分享初步讨论结果,收集更多民众意见。
其中一个专题讨论小组负责讨论的主题为生活素质及社会老龄化;另一组则探讨可持续发展及国民认同的课题。
两个小组最近完成建议报告,并在昨天将两份共72页、综合了各方意见的最后报告书,提呈给国家发展部及市区重建局。
市建局将按照报告书草拟总蓝图,然后再展开另一轮的公众反馈收集活动,才敲定最后总蓝图的内容。
除了建议“原地养老”住屋概念,以生活素质及社会老龄化为讨论重点的小组也建议建屋局延续杜生(Dawson)多代同堂组屋的设计,建造更多这类组屋让购屋者与父母申请毗邻的大小两间组屋,允许年轻夫妇享有隐私的同时,也能继续与父母亲住得靠近。
小组也提出崭新的退休区概念,把年长者护理、活动中心等多元化设施聚集于一处,甚至在区内建造客房让探访的亲戚过夜。
不过,单单建造方便年长者的无障碍建筑仍美中不足,如何让他们在这些建筑之间通行无阻更加重要。小组认为,采取由始至终的整体规划方式才能让行动不便的人往来自如,因此行人天桥、人行道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可能也得改进。
另一个着重探讨持续发展和国民认同课题的小组认为,要打造更为绿色的家园,相关单位除了得建造更多环保建筑,也必须检讨现有交通政策,考虑减少公共交通费、延长巴士及地铁的服务时间、减少市区停车场,调高市区停车收费等,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小组也建议保留独有的建筑及文化区,以保存具有个人回忆与集体情感的文化遗产,建立国家归属感。
它也提出制定文化遗产保育方针的建议,邀请公共及私人领域根据个别文化社区的特性及需要设定指导原则,以决定哪些活动可以在这些特区进行。
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在报告书中感谢两个小组的贡献,并赞扬小组听取民意的做法,因为土地规划必需以人为本,才能为国人打造更为优质的家园。马宝山已指示相关单位详细研究个别建议的可行性。
市建局每10年检讨发展概念总蓝图,确保未来四五十年的土地规划及基础设施发展继续合时宜,紧贴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期望。初步的发展概念总蓝图预计于明年中公布。概念总蓝图制订后将转化为个别区域未来10至15年的发展总蓝图(Master Pla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