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8)
早报导读
● 周殊钦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这种按照个人能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精神,是推动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人人应当去拥抱并体现的社会精神。
李显龙总理昨天为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NVPC)位于克拉码头中央城(Central)购物中心的新会所——奉献之家(The Giving Place)主持启用式时,呼吁国人尤其是成功者从心出发,按能力透过捐款及志愿服务之举协助社会弱势者,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更充满人文关怀与和谐稳定的社会。
“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一个充满了经济机会,但社会底层却面临薪金停滞不前而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时代里。要应付这个社会趋势,较成功的新加坡人必须站出来协助较弱者。合起来,这些个人善举就能促使我们的社会更富有同情心,更具凝聚力。”
事实上,本地社会正朝着这个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高尚目标前进。李总理透露,本地公益机构(IPC)去年所获得的捐赠就增加了50%至8亿2000万元。本地推动义务工作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义工参与率从2000年的9%提高至前年的近16%。而每十名国人当中,就有约九人捐款做善事,这些是令人感到鼓舞的成就。
总理指出,地小物寡的新加坡根本没有条件走像欧洲那种以高税率支撑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道路,我国提倡的是充分发展民众的才能与创业魄力,鼓励人人自力更生以实现改善全民生活,与国家一同取得进步的目标。
“但如果要持之以恒,前提就是社会必须保持凝聚力和稳定,那些成功者必须心生回馈社会的意愿。他们从社会取之越多,就越应肩负回馈社会责任。”
总理说,照顾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是每个社会都担负的责任,问题是履行这个责任的一方应该是国家或是私人领域。
若政府解决所有需要人们将视社会福利为理所当然
他指出,虽然市场竞争与自力更生这种属于非官方模式的原则,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繁荣与进步,但若这些原则被过分强调,社会将变成人各为己,弱势群体将得不到任何援助;而如由政府全责去解决所有的社会需要,终将形成的社会制度则会是人们将福利视为理所当然,从而腐蚀职业道德并导致增长放缓至经济活力完全消失。因此一个较好的折中模式,就是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慈善事业。
李总理以美国历来多名慈善家如钢铁业巨头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以及刚在上个月宣布退休以把精力花在打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的微软公司创办人盖茨等为例,指出这些善举使美国这个奉行“胜者通吃”原则的社会得以维持凝聚力。
他说,尽管本地社会仍未有像美国一样强的慈善传统,但从先辈们设立如李氏基金和邵氏基金等回馈社会的举措开始,国人如今在延续慈善事业与献身志愿服务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正如那些美国富豪和本地的先辈们,我们应该鼓励成功的新加坡人将其财富的一部分用于他们所认同的社会用途上,并资助慈善基金以让他们在生命完结后仍能继续为后代做好事。”
考虑到设立基金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在三月提出设立新加坡社会基金会的构想,对象是那些要做慈善却无法成立基金会的捐款者,属于中等规模慈善事业。它至今已获得1300万元的承诺捐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